常言道:做人如钱,内方外圆。本讲主题,即源于此。
《菜根谭》中有句话,似可作“方圆”之正解: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先看同治状元陆润庠(1841-1915)先生一副:
古石苍松见贞性,行云流水皆天机。
这一副中,“古石苍松”可以看作是主义、是德性、是初心、是使命,堪称“真宰”,“行云流水”可以看作是路线,是谋略、是方法、是手段,当属“圆机”。
接着看清代才子纪晓岚(1724-1805)先生一副:
不与时贤殊兴遇,每因古趣见风流。
这一副中,上联“不与时贤殊兴遇”可以看作是“圆”,也就是不要独持偏见,不要一意孤行,要与时人打成一片,和其光、同其尘;下联“每因古趣见风流”可以看作是“方”,也就是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之精神、自我之思想。用孔子孔圣人的话来讲,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有人说:这不矛盾吗?答曰:矛盾不矛盾,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好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中庸”。世界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中国古语中也有一些在矛盾中找平衡的句子,比如:
勿因群疑而易我见,勿任已意而废人言。
听人劝,得一半。没主见,最可怜。
接下来是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
古人之风清若蕙,贤者所乐和不流。
“和不流”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
下面再看杨度(1875-1931)先生一副:
守道不封己,择交如求师。
此联中,“守道“就是坚守内心的原则,就是“内方”;“不封己”就是不能让“道”这个金箍咒把自己给箍住了,开口圣贤,闭口主义,死守教条,一事无成。而是要采取灵活的手段、借助社会的资源更好地去“卫道”、去“弘道”,这就是“外圆”。
接着看晚清民国学者曾熙(1861-1930)先生一副:
守正行权真事业,平矜节欲大工夫。
“守正行权”中,“守正”就是“内方”,“行权”就是“外圆”。
从中国传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看,“立德”是“立功、立言”的根基,上联的“守正”就可以看作“立德”。
中国古人去世后能得到的最尊崇的谥号“文正”,就是对逝者生前坚持“守正”的褒奖。兹列宋代以来获得“文正”谥号大臣名单(未经详考,或有疏漏)如下:
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
元代—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等。
明代—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其中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而被杀,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代—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
接下来是莫友芝(1811-1871)先生一副: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于理必达于权。
这一副中,“正其谊”、“明于理”可以看作是“内方”,“达于权”则可以看作是“外圆”。
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如果你没能“达于权”,那么你是不是真的“明于理”,那可真要打一个问号了。
《菜根谭》里有这样两则,大家可以参考体味一下: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因此,不能只在口头上讲“初心”、讲“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才行。
接下来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谨其常而权自足,深于情者才始真。
前面“寄托”中刚讲过下联,这一次说上联。
“谨其常而权自足”,可以说是“外圆”的操作要领——那就是平时把该做的都做好了,关键时候才会有充分的灵活变通余地。古语中常讲: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因此,不要总讲“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到万难须放胆”,还是先紧后松,提前多做准备、多留余地为好。
接着是张伯英(1871-1949)先生一副墨迹(曾国藩先生撰文):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简捷,更要精详。
这一副完全是在说“外圆”的要领。其中的“稳当”与“变化”又可以看作是操作层面的“内方外圆”。“稳当”就是“方”,就是先要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变化”就是“圆”,就是在不败的前提下随时审时度势,用计取谋,寻求、创造更多的制胜机会。
最后压轴的一副,署名为状元公徐郙(音府)(1836-1907)(似为赝品):
必正颜言端冕立,亦屈足坐侧身行。
为什么要选这一副压轴呢?且看下面分解。
上联“必正颜言端冕立”就是“内方”,下联“亦屈足坐侧身行”就是“外圆”。这里的“外圆”,是要为实现“内方”而甘受屈辱的。
大家看蒲松龄这一副流传很广的明志联(一说作者为明代胡寄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就是“事到万难须放胆”,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很不简单。但要和“卧薪尝胆”的包羞忍耻比起来,还是后者更难。“包羞忍耻”不是上联中“破釜沉舟”的项羽能做出来的。
杜牧有乌江亭题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如泉下有知,闻得此诗估计会冷笑两声,徒悲“俗子胸襟谁识我”了。
正因为此,包羞忍耻往往更得青史点染。韩淮阴胯下受奇辱,樊增祥女服取功名,皆是明证。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言,更是每次读来都令人不免潸然泪下: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仆窃不逊,······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必正颜言端冕立,亦屈足坐侧身行。包羞以存方正,忍耻以致有成。人生如斯,当无悔矣!
最后敬录曾国藩先贤箴言一段,与诸君共勉:
“掣肘之事,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诛除异己者,权奸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吾正可以借人之拂逆磨砺我之德行,其庶几乎?”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