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这两点,你也能写出爆款文

     最近在微信读书上刷到一本书《写你想读的文章: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

     主要是对“想读”“简洁“这样的字眼比较好奇,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日本人气作家田中泰延写得第一本书。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日本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毕业后在电通公司从事文案工作长达24年,随后就开始创业了,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写的影评阅读量累计超过200万次。他说他自己既不是网红写手,也不是有名的专栏作家,但他写的第一本书,荣获日本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第一,上市两个月销售量破15万册。这本书真是名副其实,写得也真叫“简洁”,共150千字,每一章几百字。关于写作的观点更是简洁,大部分通俗易懂,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为自己写作,是永葆写作激情的源泉 

        这本书开篇,作者就提出“为自己而写作”的观点。说写作这件事,首先得写自己愿意读的文章,不用去过多关注别人的评论。

之所以说“佛系”,是因为我们要为自己写作,写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自己想读的文章就好,自己开心、自己满意比刻意取悦读者更重要。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文章,我们都不必为之喜悦活愤怒,不必火灾别人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即可。

     我看过很多关于写作的书,作者开篇都在讲写作时要有对象感,要以读者为中心,考虑读者喜欢什么样的题材,对什么样的文章感兴趣。总之,读者就是上帝。可是这本书一上来就说,写自己喜欢看的,这会不会变成一种自嗨文呢?

   作者在外出讲课时,问学员,为什么愿意付费听课。学员大部分回答,想通过写作谋生。很多人希望写作变成了不起的人,赚大钱,能一举成名。

    因为要出名,就得出爆款文,要写出爆款,就得堔谙读者心理,写读者愿意感兴趣的文章。但带着这样的想法写文章,文章极有可能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可能一时会广泛传播,但很快就会被人们淡忘。

     同时,写作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如果不是自己对写作感兴趣,或者写的都是心不由己的东西,在写作的路上,如果没有读者,又如何熬过那段寂寞空虚冷的日子?

     之前看过无戒老师一句话,如果在写作的路上陷入不知道写什么的怪圈,可以先写随笔,写自己喜欢的,不要有那么多套路,这样写一段时间后,我们又能重新找回自己写作的激情。

     我认为,我们要明确一个正确的写作目的,如果想写作的路能够走得更长,还是要写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管是喜欢或者讨厌。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我们的喜怒哀乐也会牵引别人的情绪。哪怕最后没有写成爆款,至少我手写我心,写作的那一刻,我是快活的。

    二、写好随笔,是出爆款文的关键

      作者说,绝大多数既有人想写又有人想读的文章是随笔。

       那什么是随笔呢?

在事象和意象交织之处产生的文章。所谓事象,就是我们耳闻目睹以及了解的事情,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当我们与事象接触,心灵为之触动,便会产生想要把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的念头,此之谓“意象”。

    当我们看到或者经历一件事时,我们会产生感动、疑惑、悲痛等,这件事是“事象”,让我们有所触动的地方是“意象”。而随笔,就是把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写出来。网上的爆款文多半是这种文章,而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过程的不同。

    那如何写好随笔呢?

   主要在于找好事象,把意象写清楚。

接触某个事象时,我们应详细调查,如果产生了带有爱意与敬意的意象,就阐明这个意象产生的过程,写出自己想读的文章。

   那如何找事象呢?

   要多留意生活中给我们带来触动的事件。如果没有触动又当如何?

   书里面介绍了一个好方法-------调查。比如我们要写关于成长的话题,我们没有写作角度,那就先大量广泛地在网上或者书本上搜集资料,直到有打动自己点,记录下来“我可能喜欢的点”,然后再一次查阅、收集与其相关的资料,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那如何把意象写清楚呢?

   如果自己思绪混乱,可以先拿一张纸出来,把自己脑海的所有想法按顺序写出来,按顺序记录也就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梳理完后,对思考的过程进行“剪辑”,也就是对内容进行取舍。

  整个思维过程梳理清楚后,我们可以按照起承转合的形式进行写作。

起承转合的结构如下:

起:引言、铺垫,描述实际的经历。

承:说明具体过程。

转:阐述意义,提出命题。

合:抒发感想或提出建议,点到为止。

   把它整理一下就是:发现,归纳,演绎,感叹。

    总之,描写事象时,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情发生的过程,意象,按照起承转合的形式书写。

   没有什么事能比学习、领悟更幸福的了。如果能把自己的幸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就更让人开心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