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七八岁,你可能不懂人情世故,只会照着父母的话给叔叔阿姨问好。
十二三岁,渐渐懂得主动向比自己年长的人打招呼问好。
十七八岁,懂得了话应该怎样表达会让听者更舒服。
二十七八岁,亲历了社会生活中不少繁杂的事,应该知道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依照这个速度发展,岂不是年龄愈长愈会说话了?可是,生活中真的就是这样吗?
记得,小时候父亲很爱说这样一句话: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句话通常都是在教育我的时候说的,不记得那时候的我说了些什么话,记忆中只有父母经常说我说话“蠢”。可能因为是小时候所受的影响,慢慢的开始注重起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开始留意身边的人的说话方式。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就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与别人交流时的方式、说辞真的很能体现情商,但那只是一方面。
曾遇到过一个很尴尬的场面。
同学聚会,人数不是很多,算得上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五六个人。毕竟一两年没见了,饭桌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被众人调侃的对象。说实话,能在饭桌上自嘲加逗乐众人的实乃有能力之人。
一桌的都是认识好几年的同学,看大家吃的差不多了,有人玩起了手机,于是就有“中坚力量”带动气氛了。
小A说:你们看,M的皮肤比之前好了好多呀,真白!
有人附声应和,有人又加调侃。
突然,冷不丁冒出一句话,特别大声:
“正脸看着还可以,侧面看着和以前没啥变化,皮肤有点儿油,脸上还有痘痘。”
接下来,一桌的人都安静了,邻桌的几个人纷纷扭头往我们那儿瞅。
这样的情况不知发生过一次,作为好友的我们只能从侧面提醒她,说话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措辞。但基本上她的回答都是:我情商低,你们多担待一点儿,别往心里去。
02.
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有这样的观点: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见,一个人明白在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样的话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你的交际圈、甚至关系到你生活的质量。
大学的课堂中进行自由的学术性探讨本是一件很让人精神愉悦和振奋的事,但不恰当的言论可能会让浓厚的学术氛围降到冰点。
这学期的课虽然不多,但是实践课占了很大一部分。实践课一般都是老师要求我们根据时事热点或经典理论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做调查研究,最后汇报成果。结果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意见看法。每次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就会出现几个“犀利哥”、“犀利姐”。
有一次一个小组同学刚做完汇报,就有“犀利姐”自发站起来进行评价指导了。
“我觉得你们前面的那个问题背景根本就不算是背景嘛,还有那个调查数据是真的吗?不会是从网上摘录的吧......”算是挑了很多问题,等到老师让她讲出问题的具体对应点时,回答说:他们讲得 太枯燥乏味了,使我昏昏欲睡,没听清楚讲的是什么。
别人花了好几周时间准备的内容被说的一文不值,只顾自己说的过瘾,一点儿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我看来这不是情商低的问题,而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那些天天说着自己情商低,却总是自顾自的说话的人,那些一味的高看自己却一点儿也不懂的尊重别人的人,他们真的是因为情商低吗?在我看来并不是,他们懂得好多高情商的技巧,只是忙于表现自己,图口舌之快。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不快并不是因为情商低造成的,而是太多人在平常的交往中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定错了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不会低头审视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