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已经十六岁了,回顾儿子成长的过程,总觉得育儿的教训比经验多。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因为我觉得十六年来,自己做人家父母做得不够好,之前是不够用心,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之后的几年里,又不够专业。因此,我常常想,如果让我重新来过,儿子可能成长得会更优秀一点。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的成长过程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心陪伴,不错过、不缺席他的每一个成长瞬间。
说起这点,这是我对儿子最大的愧疚。儿子11个月时,我因为要去外地学习三个月,就强行给孩子断了奶,送回老家由姥爷姥姥在帮着照顾。之后的几年里,父母为了帮我照顾儿子,也搬来了小城,并且与我们住得很近。但儿子上小学前,仍然以和姥爷姥姥生活为主。我们只是晩上下班后陪孩子在姥姥家吃完饭,陪他玩一会儿。或者周末、节假日,陪着他玩。那时候的我,在单位里顶着一摊子事儿,时间和精力的重心顺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先是工作,然后才是儿子。于是幼儿园的春游,是小姨陪着去的;家长会是姥姥去的;幼儿园甚至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接送也是姥爷或小姨为主,以至于很多学生家长里,我认识的人还不如妹妹多。
等到意识到儿子跟我们不够亲密,儿子的成长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儿子已经小学三年级了。我们才开始意识到父母这个角色应该排在其他社会角色之前,一是这个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可走。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得益于遇到了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由此认识了几位儿子班里几位教育观念比较开放的学生家长。
为人父母,不是天生就会当,要想“专业”一点,就得不断学习。
为了学习为人父母,我读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和身边的家长朋友建立起日常交流,甚至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优秀的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心里切实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一旦用心,办法自然会有。
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我们把孩子带到身边,开始过起一家三口的日子。儿子喜欢昆虫,他爹就陪他大中午冒着大太阳去捉蜻蜓的幼虫。我则为他搜罗了几乎市面能有的他这个年龄段的昆虫方面的书。我们陪他养蚕,养螳螂,教他写观察日记,学着做标本,去大学的生物实验室,看人家做基因试验。就连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都捉了几只不一样的蝗虫回来。我们陪他阅读,听评书,听有声小说,领他参观、拜访很多书上写到的文化胜地或古迹。如今,儿子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历史和生物。
儿子已经读高一了,学习中等,但对学习这件事,却始终保有明确的目标和做事的坚韧性。这一点,让人尤为欣慰。但对公共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不强,也不足够自信。每每想到此,我的大脑中就会闪现出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唱歌,姥姥姥爷教得都是《东方红》、《洪湖水》、《王二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小家伙唱得有模有样,经常被点名给家里的客人表演,以至于家里来了客人,刚一落座,小家伙就主动上前问,“妈妈,唱歌么?”如果那时因势利导的话,儿子可能性格会更开朗、更自信一些。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就学着做一把好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