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私:
鉴于自私这个词有贬义,我觉得不妨把它改成“自我利益”。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他对自己颈部的疖子比对非洲的四十次地震更感兴趣。”书中举了环保的例子,保护环境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愿景,但如果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就更容易得到遵守。
我去非洲小国塞舌尔游玩时,发现带领我们的导游随身带着一个大袋子,把路上和海滩边遇到的垃圾,比如空酒瓶,空易拉罐,都夹起来带走。一开始我很惊讶,并在内心默默赞叹他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现在想来,这也是跟他的利益相关的:作为导游要招徕游客,如果因为垃圾在海滩上给游客留下负面印象,他们就不会向亲友推荐这条线路了,毕竟大家主要是来看风景的。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在推广垃圾分类,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搞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还编了口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看起来非常合理,但一直推广不开,也没有形成市民的自觉习惯。原因就是没有充分与市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垃圾分类,毕竟增加了每户人家的麻烦;而分类的好处,大家又无法直接体会到。还不如用经济手段做这件事:分类好的垃圾免费或低价回收,未分类的要收分类费。这样,对于是否分类,大家就要掂量一下了。
2.外包: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里讲过,当一件事的内部成本高于外部成本时,就可以考虑外包了。如果把个人比做一家公司的话,那么吃饭、理发、出行、家居清洁、衣服、娱乐……这些都是可以外包的,这种外包,正是市场经济社会分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极大地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但是,节省时间的目的是什么?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啊。要换回别人的产品和服务,自己就必须有值得去交换的东西,而这部分就是不能外包的。如果一个人也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外包了,那么他拿什么去交换自己想要的呢?这一块不仅不能外包,反而要努力比别人做的更好,才能得到更多市场的认可。然而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连核心竞争力都有被取代的可能。刘润老师对竞争力有个很好的概括: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转行)。永远比别人快一步,做的好一点,想的多一点长远一点,是让你胜出的秘诀,让自己的服务(产品),变成别人放心的外包,你就成功了。
3.设计:
一直以来都觉得设计与我无关,因为自己并不是这个专业的。但其实,自己在看到一些外形简洁,却与功能结合得很好的产品时,也禁不住拍案叫绝。设计思维是从需求角度出发,那么,如果自己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能不能有设计思维呢?
比如做为医生,可以考虑一下病人除了就医,还有些什么他没有表达出来的需要?我想到的是“诊前咨询”和“诊后回访”。现在已经有不少医疗类网站在做诊前咨询的事情,确实起到了普及医学知识,减少盲目就诊的作用。我也曾经在这些网站上回答过一段时间的问题,虽然得到了不少好评,但我发现,这些咨询的病人很少会来门诊找我。于是我就从回访入手,先主动短信或微信回访病人服药后的情况,再把他们拉入患者群,在里面不仅可以回答他们的问题,还可以写一些医学科普文章。这也算是我针对他们的需求,设计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服务吧!虽然有时会比较累,但自己觉得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值得我花心思做下去的。
总结一下,创业要能满足别人真实的需求,才能持续做下去;非核心能力的事情可以外包,核心竞争力不仅不能外包,反而要想办法做得更好;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想想还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不要被某行业的现状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