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与好友聊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朋友的两个孩子,女儿面临去美国上大学,儿子在香港面对升中学。
"女儿的专业等她到了美国后自己选择吧,不过女儿现在似乎只想学设计专业,估计不会有其他选择了。"
"至于儿子,听说上中学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去不同的国家交流学习,儿子未来想去哪里读大学,等他以后在中学去交流学习时再决定方向吧。"
好友的想法及做法,顺应着孩子的路,边走边看。
的确不失为是一个很民主的妈妈。
可是我同时看到了一些危机所在。
先说说选择,看似妈妈在支持女儿的选择,女儿到了美国可以选择的专业也好象很多,但实际上母女俩已经默认了只有一个可选项。
当可选项太少,意味着可能未来的路将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局限。
再看看方向,假如妈妈一直未在儿子心间种下一颗目标方向的种子,那么仅借海外交流学习的短期活动来决定未来的方向,则会显得大学目标一直无法清晰。
从这个案例中分析,接受教育的目标清晰和选择多样性,既存在矛盾又存在联系。
我认为孩子接受教育,必须先要清楚"学知识"与"学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孩子要学习的专业或者要体验的文化,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有形的,而且通过不同的形态体现出来,呈现出来。
文化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渠道、方式得知了解和学习,甚至是记忆掌握。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认真学,用功记,这些知识其实都易学易记,相应地,孩子们想要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拿到高分,完全有很大机会。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类东西是无形的,它影响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
这类东西就是思维模式。
每一个孩子的大脑每天都在不断的学习知识,同时也不断的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不像文化知识那么容易入门。
就像是在大脑中织一张网,这张网应该是多结构、多层次的。
假如从孩子很小时就在灌输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他們的思维模式,那么他們将会成长成一个有主见的人。
思维敏锐的孩子,一旦到了确立目标方向、寻找更多的选择时,一定会在任何时候都很清晰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