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甘肃省人民医院内。
一位患者徘徊在人来人往的肛肠科第七诊室门口。
突然,他径直冲向正在坐诊的医生冯某某。
在对方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他便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在冯某某腹部等部位猛刺二十余刀!
周边的患者,医护人员闻声而来。
但此刻冯某某已经倒在血泊之中,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位犯罪嫌疑人叫杨肃原。
当时是2019年10月,他54岁。
受害人冯某某,那年她才42岁。
经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罪犯杨肃原因患癌症手术后产生并发症,无端怀疑医生对其加害并蓄意报复。
在公共医疗场所当众持刀杀害医生,犯罪性质恶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
2021年5月28日上午,故意杀人犯杨肃原被依法执行死刑。
贰
在判决书中“术后产生并发症,无端怀疑并报复医生”,耐人寻味。
没有深仇大恨,仅仅因为怀疑,就连捅对方二十余刀,令人唏嘘。
死者与罪犯是否有过其他纠纷我们不得而知。
但害死他们的帮凶,其实是大家!
先举例一示例:
A、B两位患者住在同一间病房,并且在同一天进行手术,A、B都没送红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有些诚惶诚恐。
“医生,为啥他先进手术室?”
“医生,为啥查房跟他谈话比我久?”
“医生,为啥他手术恢复那么快?”
“医生,为啥我用进口药,他是国产药?”
“医生,为啥他报销得多?”
“医生,为啥……”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患者病况不一样,所以结果不同。
但两位患者的结论是:都以为对方给医生包了红包,因此得到额外的照顾。
再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标准教材,广为传播,告诫其他人,一定要给医生红包:
否则医生不尽力,
否则医生会专门开昂贵药,
否则医生故意拖延治疗,还给你摆脸色!
这样的情况下,患者防医生,就像防黑心盗贼。
加之不少“害群之马”确确实实收下了红包。
一传十,十传百,医生治病必须给红包的现象就是这样被大家传颂开了。
也正是如此,杨肃原对医生反感的态度萌芽了;
“不给红包,就是要难为你!”的思绪更是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手术并发症如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他积蓄已久的情绪,最终导致惨剧发生。
冯医生大概怎么也想不到,明明一个红包都没有收过。
到死,却被对方打上了“无良医生”的标签。
叁
大概很多人觉得就该怪收红包的黑心医生,但真是如此么?
助长不良风气的患者家属,或许才是罪魁祸首。
内卷:指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资源。
我们用内卷的思维想象:
医院总共有10个患者要接受手术治疗,但总共就一名专业的操刀医生。
那么,有些人就希望能够优先进行治疗。
毕竟挣钱就是为了有命花,患者都想早日康复。
部分患者家属通过红包、关系等手段,来竞争仅有的治疗资源。
这也给没进行操作的病人家属制造了看病的压力。
在这种竞争压力下,送红包就基本成了常态。
“送红包,送的是心安,毕竟拿人手短,这样医生总会认真对待”也成了不少患者家属的固有想法。
而那原本不送礼、不包红包的患者家属在思绪万千后。
基本也送上了所谓的“安心钱”。
可医生不是上帝,治不好所有的病。
“拿人钱财,未能顶灾”,这“临时信任”终究是一捅则破的。
由此引发的医患事故,让人为之一颤:
2013年10月25日,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温州医学院兼职教授、温岭市耳鼻咽喉科重点学科带头人王云杰,被患者连恩青捅多刀,因抢救无效死亡;
2020年1月20日,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陶勇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但再也不能投身临床手术;
2021年5月26日,就在几天前,63岁女老太砍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的脖子......
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国数百万医务工作者即刻投入到“抗疫”中,得到众口称赞。
但另一面,触目惊心的暴力伤医甚至杀医等极端事件依旧发生。
今日写下这篇文章,原本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呼吁大家:举报黑心医生,杜绝给医生红包的行为。
但每每想到,患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话便说不出口了。
说道此处,万分愧疚,终究还是沦为“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