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来说无知的东西即是真理。
在苏格拉底看来,相对于灵魂,身体是被污染的,受到感官、欲望的干扰,「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的达到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
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自己。
我想有很多{捂脸哭}
提问是科学、哲学的探索过程,是在发现现实“差异”后对原因、规律的探究过程。只是在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手段略有不同罢了,科学讲究感官的“共识”实证,哲学讲究非物质思维的“共识”。非共识部分大家都“不认”。为什么要“共识”?不是为了探索,是为了“省劲”传递。节省下来探路的力气,把“起点”前移。同样的,有问题不用自己思考“等待”回答、“答案”是最简单的。是“后来人”的福利。
但是,已探的路有多条,有尽头。后来人面临着两种“选择”:1、不走了,停在岔路口分辨争论哪条路是“正路”后再说;2、“任选”一条路走下去,走到前人探索到的尽头,再自己向理想开辟;
人生并不长,不可能阅尽每条路的风景,“觉得”看过风景的人其实连一条路都没有走到前人开辟的尽头,只是“听说”再转述路尽头的风景有多美,开辟道路的人才知道尽头有多“艰险”,哪顾得上风景,他的眼里只有理想目标。谈风论景的都是好整以暇的“闲人”和不想自己去探索答案想等现成的的“懒人”。
所以,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了看似相同但不同的问题。有人为了探索,有人为了“知道”。区别在于面对岔路的个人态度,这个态度不分学科。任何学科都在找寻引起现象的原因或规律,都在“永远”的质问。后来人忙于问哪条才是“正”路,探索者忙于开辟通往答案的道路。
当有一天,“绝对”的真理浮现,质问才会消失。现在,人们还在各个学科努力的向真理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