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走出校园后再也没看过的书中,即教材,而且还是传播学的。之所以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了解他才能更好地运用他;二是,当读久了所谓的干货书籍,大脑被赋予了太多别人的东西,渐渐成为一个被动接受体,而放弃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感觉自己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了,所以看奇葩说时候特别没立场,无论哪方发言,都想点头称是·····;而第三呢,自然是因为工作原因,加入墨尔以后,自己也参与到推广大军之中,而这之前推广对于我来,是很不太喜欢的,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所以很多大量刷屏的小伙伴都被我屏蔽了,朋友圈也很少看了,想起谁,就直接去看他的朋友圈,而当我参与其中之后,才发现,好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时候,传播媒介还限于我们的感官,什么嗅觉,听觉,味觉,而现在,是多媒体信息时代,空间距离被打破,信息充斥每一个角落,你不去推广,不去刷屏,自然要被其他信息淹没(这里不是提倡刷屏哈,刷频的前提还是要有有效行动的,否则自然物极必反,被屏蔽)。就算有人对你偶尔的那么一条信息感兴趣,但是,也需要有耐心去寻找,而无孔不入的新讯息,很快就会牵走他的注意力,等再想起时,已不知道何时。
所以,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开始了啃书之旅,太多理论概念抽象的东西,也太多冲击大脑刷新三观的东西,读着读着,就觉得,原来,自己就是这么被套路了。但是不要以为这是一本批判当下大众传播的书,他只是辩证地去探讨传播的缘起,发展,影响,范式,理论学派等等,而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传播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和贡献。
摘录了几个很喜欢的句子并且写了自己的感想,但对于整本书的内容整理概括,我还做不到很好地整合,所以就把自己写的感想发出来,将来某一天回头再读时,不知那时的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有可能会笑自己的自以为是,也有可能是赞叹自己的前瞻性,更有可能觉得,太丢人了,这样的文章也好意思发,无论哪种可能,都很期待。
1.历史精神的本质不在于对过去的恢复,而在于与当代生活在思想上的沟通。-P34
点评:以史为鉴,说的就是这个,以历史做为参考,结合当代生活的现状,去寻求这段时间里的变化,发展,以及对现代的影响,还有,值得现代借鉴的地方。不是纯粹的照搬照用,而是一种沟通和理解。
2.修辞术的真正功能不在于说服,而是在于发现存在于每一件事例里中的说服方式,真实而正义的事物本身才是胜过对手的根本原因,但是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能说服人,有的不能说服人,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那些能使该事物最有说服力的方式。-P44
点评
修辞术是以一种方式存在,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就像是绘画一样,如何体现画作的艺术性,而不是仅仅画出一个物品。每一种艺术都渗透着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即是艺术的价值所在。修辞术亦是如此。
3.4.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转变,而是对他们的既有态度的强化。-P122
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的行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化选民的政治既有倾向。-P184
点评:
如果想要在演讲或者选举中获得支持,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要求对方改变观点来支持你,而是在你的观点中找到与他们的共通点,哪怕这个共通点在他们的意识里不是很强,但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强化这种既有的共通点,就会引导大众转向对你演讲者的感同身受与支持。在生活中也是这个样子,我们无力该变一个人,但是却可以影响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而这种影响也是自身的某个特质引起对方的共鸣然后得到了强化,从而作出了响应和看似的改变,其实更确切说,是一种潜藏特质的唤醒。
5.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和地区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显著,知沟既是贫富分化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原因。-P165
点评:
不仅仅是贫富差距,还有精神层面,知识差距都会带来知沟,而这种分化又不断加剧这种知沟。知沟划分出很多所谓的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现今社会很多人都意识到圈子的重要性,所以很盛行所谓的融圈子,拉人脉。而我个人觉得很搞笑的是,如果哪个圈子那么容易混进,那么这个圈子并不见得多高级。之所以能够相聚,并且长久来往,是因为有着相似的三观,共同的目标,势均力敌的能力。当你对一个领域不了解,又不愿意去了解,自然而然与那个领域的群体产生知沟。所有的关系亦是如此,没有沟通理解,甚至连沟通理解的欲望都没有,如何能产生链接呢?
6.基模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信息。-P193
点评:基模就是我们知识经验认知的积累。有优势也有缺点,优势是不断的积累是我们的储备库,为我们探索未知领域打好基础,是质变的积累,弱势是,如果积累过程中,不参与辩证与主管思考,会陷入经验主义,从而墨守陈规,难以有新的成长突破。所以,可以把基模看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不断总结优化升级的手册。而这样的有效积累,会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质的飞跃。达到积累的拐点,上升成长是飞速的。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学习很多大咖传授各种学习经验干货,想要速成却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只看到了打开拐点后的破竹之势,却没看到那段静默的积累时间,所以,最快速地成长方式,就是积累,更新,再积累。
7.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民意的形成并且扩散的过程”-P204
点评
人类害怕被孤立,所以会寻求一种认同感,而和大多数站在一切,便强化了这种认同感,即我不是孤独无援的,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而正是这种对于认同感的追求,让权利阶级或者管理阶级等对大众产生有效的控制。很多人都愿意说“自己是迫不得已,身不由己”,而这正是沉默螺旋的影响。既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是可以降低其影响,甚至是跳脱他的影响的,而这就是变革者在做的事情。变革者并不一单指时代的变革者,也包括i 集生活的变革者。很多人想要改变却不能改变,想要读书却总是刷屏,想要学习却也想着刷屏,想要早起跑步,却没做到,想要健身,却知识想想,这种事情不胜枚举。为什么我们的行动力不足,因为身边人都是那个样子,刷屏,追剧,葛优瘫,我的积极向上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并且不能得到支持,一旦失败,还要被嘲笑,想想,自然而然就放弃了。这个就是可怕的地方,当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只能受控于环境时,我们就失去了最为一个独立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和被淘汰的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且,只会比动物早不会比动物晚。
8.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P214
点评
第三人效果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认为别人怎么样·····。而作为我们自身真的可以肯定自己对别人的认识是准确的吗?当然不可能,因为我们都无法真实认识自己,怎么可能去更清晰认识别人呢?那这个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我们对于别人的低估以及对自己的自信。这个是个很打脸的说辞,因为我自己在写这些感想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地用到了人们,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大多数人的想法,这里其实不仅仅是自信自己,低估别人,也有着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这在交流沟通中普遍存在,我以为我了解你,所以我说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信大多数和我是一个样子的,甚至深信不疑。而这个过程,会加强自我的认同感,让自己的言论更有说服力,或者更能博得同情支持,或者其他目的,总之也是一种沉默螺旋的体现,形成一个龙卷风,都被卷入其中,那就不孤单了。而出于某些特殊目的的传播,就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形成一阵旋风,势头凶猛,席卷一切,并达到目的。
9.大众媒体最重要的影响不是对个人或者群体的微观影响,而是通过制造信息环境,影响我们关于世界的想象。-P222
点评:
人们对于信息资讯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在媒体传播盛行的今天,每天我们都被各种信息充斥着,而信息的来源却是被筛选处理过的,或者可以说,我作为信息发布的源头,我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我想灌输什么样的信息,就可以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所以大众传播成为政治阶级,管理阶级对于大众控制和影响的最好手段。可是难道我们就这样被控制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是有选择的,只是大部分放弃选择,默选了前者。因为接受更容易,不需要做太多思考,而当人类放弃这个人类独有的技能时,就进入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最终作为末端消费者,渐渐被淘汰。
10.文化工业把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物化)。消费者用商品装饰自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P304
点评
工业以为着批量化,机械化,文化工业,便是把文化变成一种商品,然后批量生产。这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是,人们对于工业产生的文化的态度,却对自身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文化工业,让艺术不再只存在于欧洲大陆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于这些艺术产生链接。但是链接的目的却不一样,有的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有的是出于对高雅标签的追求。就像是很多人对奢侈品的追捧喜爱,并不是因为其背后传承的艺术理念,而只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大众的标签。所以,每种选择都没有错,但是不同的选择却铸就着不同的价值观,也是基模形成和积累的过程,至于产生什么样的质变,长期的积累是可以有预见性的。就好比不愿创造,只想被给予的人,注定被生产者操控,不愿意成长的人,注定要被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拉下。我没有宣传一种恐慌,相反,这也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契机,当你觉醒意识的那一刻,人类的生存本能会激发你作出改变。
1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麦克卢汉 -P428
点评
这一点麦克卢汉阐述的特别形象,当我们依赖键盘打字是,我们就渐渐截除了用手书写的能力,提笔忘字,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对于字幕的依赖,让我们的听觉不再灵敏,当我们过于依赖手机微信的文字交流,精心编辑每一条文字时,我们的口语能力开始下降。我们制造了工具,工具服务了我们,然后我们依赖了工具,最后工具很大程度上就会控制我们。很大程度,是因为,总有一些人,拥有坚定的自由意志,能够掌控自己的主动权。电子信息时代,其实是一场人与媒介的博弈,最终胜出的毕竟是人,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但是,却不是大部分的人,知识那部分有着清晰认知与理性思考的人,才能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处理媒介为我们带来的一切,有所选择有所规避,一切,只是为了服务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