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蒙主
说到假日经济,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期盼已久的休假、消费,还是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我的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电影《罗马假日》,虽然只是一天的假期,对于安妮公主来说已经很奢侈。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天的假期,通常都过得平淡无奇。虽然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365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被节日赋能以后,特殊的日子总是让人记忆深刻。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记忆深刻呢?是商家打折让利、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吗?肯定不是,因为这种感觉稍纵即逝。
所以日常打折促销的力量在慢慢衰减,而人造购物节把某一天变成特殊的日子,火爆的场景刷新认知,其实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节日就是要消费的“潜规则”已经深入人心。购物土豪指数、排名,消费成了朋友圈炫耀的热门话题。
相对于人造购物节来说,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很多人感觉过年没意思,究其原因就是生活中缺少了仪式感,总是随随便便。
无处不在的仪式感,你发现了吗?
虽然仪式感看不着摸不到,但是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仪式感无处不在。还记得上小学,开学前都会有开学典礼,每周还有升国旗仪式,校长讲话总是感觉很漫长。
日复一日,也许你会觉得仪式这东西,就是做表面功夫,有点形式主义。如果你深入了解它的力量,也许会改变你固执的看法。
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过生日吃蛋糕,还得许愿吹蜡烛,人们总想一口气把蜡烛都吹灭,这也是仪式感很强的场景。
还有以前商家开业很流行剪彩,见面握手递名片,很多重要场合还奏乐等等,都是仪式感的体现。
你能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仪式感的存在,但是它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很难为我所用,而且大多数人对它视而不见。
越神秘越有意思,人类的好奇心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那究竟什么是仪式感呢?
仪式感,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你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是一些小情绪?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像古人一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高兴的时候做诗词,伤心的时候也能做诗词。
而现代人生活中比较内敛,在虚拟生活中宣泄又是另外一种状态。所以,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刚性需求,而仪式感正是满足了这种精神需求。
比较典型的是奢侈品消费,把仪式感展现的淋淋尽致,我们从奢侈品广告就能窥见一斑,时刻在提醒你“身份象征”、“尊贵”、“高级”等等。再比如信用卡级别,即使额度权益没有太大区别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表现出了对白金卡的迷恋。
因为荣耀与尊重,体面的生活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需求。相对于平庸的生活,让生活充满仪式感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当然不是让你去追求奢侈品,而是把生活、时间当成奢侈品对待,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天。
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如何待你。你辜负了岁月,岁月也会辜负你。
珍惜每一天,用仪式感雕刻你的生活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一年中其实有很多值得铭记的时刻,让你颇有感受或者顿悟的时刻,如果用仪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是与众不同的。
如何把仪式感这个工具用起来呢?精彩的生活,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最近《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很火爆,奶粉都蹭热点,估计蹭的也是“皇家”的仪式感。礼仪称谓看似繁文缛节,生活中如果一本正经的做事,效果肯定与随随便便的成功率要高。
再如走进售楼部大厅,布局陈列像五星级酒店,你瞬间会对开发商的印象好很多,这也是一种刻意营造的仪式感。如果把居住环境收拾的井然有序,减少视野内的东西,打造五星级的家,当然会很舒心惬意,写作灵感也不断迸发。
假日经济,聪明人知道如何花钱花的有仪式感,既然消费升级与品质生活是大方向,那么买东西少而精,控制剁手的节奏才是正道。
把平凡的每一天,打造成精致充实值得回忆,而不是得过且过,其实仪式感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实现的工具。
“贵的东西除了贵,其他都很好”,初听到的时候不以为然,细想想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当然贵有相对性,不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也胜过让那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填满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