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国庆班结束已经5天了,至今才输出一篇关于其主题文章,不免有点鄙视自己的懒惰。同时,也有些兴奋,至少,每天基本没有负面情绪了,所有的点滴都会正向去理解。
问大家个问题,认识等于了解吗?
有人会答,是!认识不就是了解吗?
什么是认识?如果两人互为同事,你可能只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擅长做什么,去年的年度考评是A还是B。
那什么是了解?了解是你知道他喜欢哪个同事,不爽哪个同事,喜欢吃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辞职,你都知道,这就是了解,所以我们说,认识不等于了解。
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公司领导,当你了解你员工,并指导他可能会什么时候走,心里对工作可能有不满。适当时候,敞开心扉谈一下,帮他疏导情绪,同时激发他的行为,让他更投入的去工作。于司于他,是不是双赢?
如果我能正面的去理解我的领导,知道他行动背后的意图,我是不是更能有效的去帮助他,或者更能帮到他所需要的点上,双向配合。对于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更容易去开展?因为你理解了他说出来的意图,更理解他没说出来的潜意识。
所以,相处时照顾好自己,独处时照顾好对方。是我们DISCer推崇的名言,更是一座人生灯塔!
其实人生处处皆学问,积极调动自己所学的DISC理论去感知身边的所有,你会发现,“凡事必有四种解决方案”你可以应用任何一种,去解决你所谓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DISC呢?简单说就是行为理论工具。
根据坐标轴,以人为导向,或以事为导向;行动快还是行动慢,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D的特质是:行动快、关注事,以结果为导向,掌控欲比较强。代表人物是:拿破仑
I的特质是:行动快、关注人,社交为导向,世界上只有2种人,一种是朋友,还有种就是陌生的朋友。代表人物是:克林顿。
S的特质是:行动慢、关注人,温婉,不喜争执,“老好人”,换位思考,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位“S”。代表人物是:圣雄甘地。
C的特质是:行动慢、关注事,思维比较缜密,任何事情都要求原因,前因后果了然于胸,比较冷漠,典型的思考者。代表人物:比尔盖茨。
需要说明的事,DISC四种特质,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是特点。需要我们人为的运用和管理,应用的好,都能助我们在家庭或工作中增加人的敏感度。
举例,如果你是学习了DISC的导游,你从开始讲解前,跟游客的问好互动,就能从游客的不同反应,预判其特性。
比如从你的讲解中,发现个别游客反响很高,初步预判,I特质比较高,那么在后续导游服务中,多亲近,拉家常,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叫着,基本上这档客人已经收入囊中了。
如果游客的反应是,面无表情,看着你,去景区拍照、去洗手间、吃饭,喜欢冲在前面,说话喜欢让别人跟着他的节奏走的,基本是D了,那么在导游服务过程中,有问必答,而且简洁明了,告知车程时间、点对点的具体游玩时长,后续的安排等等,这样他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体现他的优越感。
如果游客的反应是,微笑,也不怎么搭话,出现紧急情况,会尽量安抚身边的人,无所谓是否熟悉。你会觉得有他在,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善的解决。这种典型的S特质,让你觉得,他在的地方,就是世界和平,也是整个团队中的定心丸,甚至一束光。
如果他是默默的关注着你,什么也不说,你说什么他听什么,行程全部结束回去了,你以为一切很顺利。回团来个投诉,写清楚1、2、3、4行程不到位的地方,让你觉得所有人不满意,他都不能不满意的错觉。这就是典型的C特质,行动慢,不起正面冲突,逻辑思维缜密,对事不对人。这种人,在导游带团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
I看起来热情高涨,啥事无所谓,好说话,即使团队游览过程中,有不“爽”。但是她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咋咋呼呼的就现场解决了,第二天啥事都好,又是“一条好汉”。
D是特别需要存在感的人,你的眼里要有他,而且不要小看D的影响力,他的话语和行动特别能影响你的整个团队,所以对待D,给予你足够的重视。
S需要关心,每天早上一句贴心的问候,都能让团队的S感动万千,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导游特别好,给你点赞。
C特质的游客,需要你的讲解和服务,因为这种类型的人特别喜欢“吹毛求疵”,这就需要你导游的功底啦,景区时间的把控,用餐环境的考究,即使出点小问题,你要解释的让他觉得没有问题,心服口服,他才会发自内心的理解你的工作,这样才能让C心无顾虑的服从你,简单说,就是要体现你的专业性!
这些都是DISC在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行业,各行各业都运用到这套行为分析理论,通过它,我们能更好的识别、应用、和管理,从而提神人际敏感度,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