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9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昨天有一件事儿令我印象特别的深刻。
下午大约两三点的时候,我很难得地享受了一次地铁的服务。宁波的地铁不拥挤,又干净,车厢乘客素质高,给我带来了很好的乘坐体验。
刚刚在回味,地铁已经开到了世纪大道站。随着上上下下的人流,我瞥见了一个估摸着10岁左右的孩子一个箭步上前,坐在了刚空了不到2秒钟的座位上。
随着孩子进来的,还有一位看着70岁左右的大爷,大爷是走向同一方向的,见没座,就站在了旁边。
本来倒也相安无事,不过旁边站着的中年大婶和大金链大叔就开始揶揄上了。
两人像经过了排演似的一搭一唱,说现在的孩子啊,就是活络,抢位子真快。说完还没够,回头又转向大爷说,现在的后生厉害,你抢不过的。
这话突然就让附近的空气变得尴尬起来,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扫了过来,此时孩子旁边的年轻女子欲起身让座,不想孩子红着脸快一步站起来了。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下一站就快到了,此时有乘客拉了拉孩子的衣袖,示意可以坐她的位子,可孩子不理不睬,一脸倔强地走向了我站的这一头。
由于离得近,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迷茫和无助。
事儿没完,令我特别惊诧的是,刚刚那两位竟然还在碎碎念。一个笑着说,这孩子脾气倒是不小,挺会耍刁;另一个笑着随口附和,说这孩子可不容易对付,长大了不得了……
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孩子,在这种一万点暴击的成人世界里,我这一天会是什么心情。
其实他们的对话里,无非是从孩子跑得快抢座这事儿开始说起的。
在他们眼里,孩子抢先一步坐下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之所以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可能是出于心里的道德优越感,也可能是为孩子同时抢了本可能属于他们的座而心生少许不满。
在让座和道德的联系上,社会上有过无数的争论,其实是因为很多人不清楚道德的界线,对概念模糊不清。
孩子是乘客的一员,当然该享有同等的权利,那么孩子抢先一步坐在座位上不是很正常的行为吗?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怎么能说不道德呢?
你可以说如果他让座了,那是额外的美德,但不让座完全是一个正常行为。
在让座与道德的判定上,这是基础逻辑。
不过他们却搞混了最低限度的界线,错把对道德上的高要求当成了最低限度的标尺,试图用个人的标准进行道德绑架。
如果一定要说不道德,这种行为可不道德多了。
更不道德的是,当孩子拒绝其他人的好意时,他们又进行了下一轮攻击。这一轮攻击可不是简单的秀道德优越感了,而是赤裸裸的攻击。
理由很简单,孩子不愿坐了之后,他们觉得或使围观群众觉得似乎是自己的行为导致孩子没了座位,孩子带给了他们负罪感。
为了不让这种负罪感蔓延,抢先一步在大脑中强化“孩子有问题”的意识是先下手的好选择。
看,这些思维要多不道德有多不道德。
道德,是一个需要把界线分得清清楚楚的事情。
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多大尺度的事儿都不能说不道德;而一旦起了恶念,妨碍他人的利益和自由了,在没够上法律的前提下,就是不道德。
很多人为了体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感,会把自己的行为标准或臆想的自己会这么做的行为标准,当成是道德的最低底线。
这样就能让自己处于“少数”道德阶层,而不是“多数”道德阶层,从而获得更强的心理满足感。
这种做法恰恰是罪恶的,不道德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道德点,比如你喜欢扶老奶奶,那么不扶老奶奶就是不道德了?我喜欢让座,那么不让座就是不道德了?他喜欢做慈善,那么不捐10万以上就是不道德了?……
再进一步说,如果你认为不让座给70岁的老年人就是不道德,那么不让座给65岁的算不算不道德?
10岁的孩子如果就不该抢座,那么7岁的孩子有没有权利坐?8岁的生着病的孩子该坐还是68岁尚能饭否的老伯该坐?
道德的界线从来就不是个体划定的,也不是群体划定的,而是权利和自由的逻辑划定的。
就像子贡去外面赎鲁国人一样,因为自己有钱,就拒绝领官府的赏金,如果人们将此定为道德标准,那么赎人者只要领了赏,就不是做好事,反而是不道德了。
如果人人都分不清道德界限,出于对自己有利的标准去划定别人的行为,对社会道德的进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