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先生是“山药蛋派”最典型也最著名的代表,除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中篇小说外,他对文艺评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由文化发展出版社于今年出版的《文艺与生活》就是赵树理先生的文艺评论集。这本评论集收录了五十多篇赵树理先生的文艺评论,大多创作于1957年到1962年,反映了赵树理先生对文学创造的看法。通过阅读,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些观点历经时光,仍熠熠发光,对当下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艺作品怎样反映MD侵略的本质》,这篇文章发表于1950年12月,正是保家卫国的关键时期。当时的文艺工作者都先后发表作品支持这一爱国运动。然而如何深入反映侵略本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赵树理先生就指出美国侵华的本质就是把中国变成了和世界上任何一块帝国主义殖民地比起来都毫无缺陷的殖民地。1950年美国的出兵,仍然是侵略本质的继续和发展。我国在帝国主义的宰割之下,挨了打的人挨打的多了皮肤失去了痛感,反而不敏感了。但是具体的事例都有身历其境的无数具体人物和经过。可以充分挖掘写出反映本质的作品来。
另外一篇是《决心到群众中去》,在这篇文章中,赵树理先生反思自己三年多没有写东西,就是因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写作者应当到群众中去吸取养料哺养自己。他进而反思自己的经历,作为农村中长大的,能够摸到农民的底。在之前的工作中也与群众接触。这导致他写旧人旧事较明朗、较细致,写新人新事较模糊、较粗糙。毕竟,人是社会动物,都牵连着社会的几个方面,只有对所涉及的事情有着深入了解,才能认识的准确,可以了解的面面俱到。只有改变自己的现状回到群众中去,才可以保证今后能写出更多而更好的作品来。这也为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提着醒,应当扎根现实,扎根生活。
赵树理先生还提出了他对戏曲艺术改革的看法。艺术有三份遗产:古典的、民间的和外国的。中国旧戏是“歌舞剧”,主要由歌和舞构成,赵先生将各剧种其分为大戏和小戏,大戏是古典的,小戏是民间的。大戏丢掉脱离群众的部分,再从小戏中吸取精华以补缺;小戏从生活中吸取养料丰富自己,就可以解决改革的问题。一种艺术的内容,已经到了不能迎人的时候,再不从增加新内容上打主意,不论其形式如何完美、技术如何高明,都是挽救不了其死亡的。这放在当下也具有现实意义。推陈出新。及时吸收和消化新的养料,并且遵循发展规律,该丢的就要忍痛割爱。
此外,《谈课余和业余的文艺创作问题——答青年文艺爱好者的来信》等文章也很有针对性,对当下的文艺写作、文艺评论都有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的确使我受益良多。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时时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