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我们搬新家,从自建房搬进了小区。
巧了,隔壁邻居和老公以前认识,是个高中老师。
中等个子,穿着不太讲究,头发整天毛毛哄哄的,戴个眼镜。
最有特点的是他的声音,沙哑而低沉的几乎听不清他说的啥。
好在现在讲课有麦了,不然真够呛。
那天他不请自来的到我家参观,一进门儿,正赶上师傅给我们组装定制的家具,其中一个书柜已经成型。
“呵,你家还有书柜”
夫和我愣了一下,到现在我也没明白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但是那种带有调侃意味的口吻,倒是让人记忆深刻。
闲扯了一阵,他说还有课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家也装好了,我们就在他的邀请下,参观了他们的新家。
造型比我们家多,看上去也固然豪华了些。
他媳妇儿超常热情,拉着我看了每个房间,饶有兴致的介绍着,我只有点头的份儿,一句话也插不上。
我特别留意一下,他家确实没有书柜,他是老师唉,别人家可以没有,我总觉得他家应该有一个。
只是话到嘴边我没说出口。
邻居的媳妇儿是农村出身,没有工作,说话声音很大。
我想要是她在讲台上讲课,不用麦,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听得真真的。
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看上去有点小炫耀,但我和老公真没往心里去。
一家四口全靠邻居一人养家,着实不容易。
再加上他的职业是老师,我和夫对这个邻居,打心里是另眼相看的。
看着他们夫妇二人,有点眉飞色舞的介绍着他们的新家,我们俩真心替他们高兴。
住在一个小区,出出进进的几乎每天都要见面,我总是主动热情的打招呼,可久而久之,我发现女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爱答不理,有时甚至连应一声也不应。
说于夫听,夫还说我小心眼。
我家住一楼,有一天傍晚在房间收拾东西,还没来得及开灯,就听见窗外邻居媳妇在和别人说话,不是我刻意偷听,实在是她的声音让你不得不听,听了半天,原来是在说我们家买了车,“有啥,俺也不是买不起,只是没买。”
那口气就像汪曾祺说的“像踩着她脚上的鸡眼”似的,万分难受。
哦,怪不得这些个天,都不给好脸色呢。
不久邻居的媳妇儿就考了证,紧接着也买了车。
据说是邻居忙没时间考证,就让媳妇先拿一个。
把这事儿说于夫听,夫说:你知道邻居的嗓子是怎么回事儿吗?累的,他在私立学校担着课呢,一天七八节,嗓子可不成了公鸭腔了。
顿时同情起了邻居。
以后每次夫妇俩开着车碰见了,就摇下车玻璃主动打招呼,不是“回老家浇地去”就是“回老家打药去”。
副驾驶上坐着的邻居,讪讪地笑笑。
夫总不忘回他们一句“路上慢点儿”。
小区里时不时传来邻居媳妇儿那“哈哈哈”的笑声,可邻居的说话声却越来越沙哑了。
每次碰见他,都是提着一个大茶杯,里面泡的全是润嗓子的茶叶,那泡茶的塑料茶杯,都泡的发黑了,骑着电动车,来去匆匆的。
直到有一天,小区里发生了一件事儿。
那天我正在午睡,听见对门老太太在大声吆喝着什么,细一听是老太太孙子的小童车,放在路边一眨眼不见了,于是吆喝吆喝,看是不是谁家的淘气孩子,推着玩儿去了。
可一连几天都没找到,调了监控发现是一个戴着口罩的妇女,拆散后用绳子绑着,拉出了小区。
小区里,惹谁你也别惹了老头老太太,要是搁我,小车怕是就寻不着了,可老太太天天在小区里走访打听,终于打听出戴口罩的妇女是谁了。
再吆喝起来那就是话里有话了。
我和夫还都以为老太太捕风捉影。
吆喝了几天,还是没人来“自首”,老太太就开了骂,我也真服了老太太,溜溜骂了好几天,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
骂到第七天时,夫突然接了邻居的电话,让到他家坐坐,问是什么事儿,只说电话里不好说。
夫回来后很严肃的对我说:我给你说个事儿,你千万要保密。
原来是邻居媳妇儿,把人家放在路边的小童车,当成废品拆散后卖了。
我听了大吃一惊。
我一直认为是收破烂的顺走的。
没想到是她。
邻居尴尬的说:老太太刚吆喝时就想承认,一磨不开面儿;二侥幸的认为老太太吆喝几声就算了。
万没想到,老太太不找到誓不罢休。
事情就弄到了这一步。
不得已才请老公出面说和此事。
也巧的很,老太太在我家左边,老师在我家的右边。真正是左邻右舍,看来由夫说和此事正合适。
邻居唉声叹气的告诉夫说:媳妇儿为这事儿也病倒了,觉得没脸出门儿。一家四口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平时节俭惯了,误任为是别人丢弃的才捡了去,没想到竟闹了这样一出儿。太丢人了,要是早承认就好了,唉!
夫把这些也说与了老太太,老太太也不好意思了,“我只当一吆喝,她承认了就完了,她越不承认,我越生气,越生气就越想骂人,你看看,你看看,这事儿弄类,唉!”
后来小区里有好事者再问起老太太,“小车的事儿最后咋弄类”老太太红着脸直摆手“过去了,过去了,不提了。”
这事儿过了好久,我都没有碰到过邻居媳妇儿,大概数月后碰到她,戴着个大口罩,骑着电动车,低声打个招呼,你还没反应过来,她人已经跑远了。
从此在小区里,几乎看不到邻居媳妇儿的身影,更听不到她那爽朗地笑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