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这次文,是缘于两位花友某一日的晒图。
一位是刚结束了职业生涯,不用再囿于坐班打卡的纷扰,开始四处游山玩水,偶遇一片花田,随手抓拍所得。
另一位是执业于干花压花工艺,到向日葵花季了,新出炉的作品展示。
隔屏赏花赏作品,不由得心情灿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没有问过花友,花自何处采来,插瓶的灵感又来自什么,只是觉得在有限的空间,还有有限的器皿和摆台间,而且没有其他配色的基础上,单一色,特立独行的样子,还真是美。
在这里不用在穿插色彩上下功夫,只要从视觉效果上,去品它的绚烂,感受色彩对感观的冲击,也是不得了,美达到一个高度时,都无须用语言去形容,就两个字“好看”足以。
而在看到,感受过后,不免小感,不知不觉又到了向日葵季了,这期草本植物盛妆出场时,一年已过半。
再转到瑶姨的这幅压花作品上,
粗看时,只是略略地从色彩过渡上,搭配上,从整部成品构图上,都呈现出绝佳的奇思妙想效果。
再细看时,那就更妙了,它绝不是简单的叶片或花瓣的重叠放置,而是从叶子的形状,叶脉的走向,花瓣的色、形的选择,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后,再加以适当的雕琢的修整之后,按期望值达到了想要达到的效果。
就这一样,一件件优秀的作品诞生了。
它的取材简单,成本可大可小,易管控,至于它的市场和艺术全价值,那就另行别论了。
这期,也正值向日葵花开季,这样一幅作品除了唯美,也绝对应景。
花友的这幅向日葵图,犹如一个放大镜,近距离地显示了向日葵花多层苞片多层,舌状花序,甚至连花序中部的两性管状花,还有依稀可铜陵的矩卵形瘦果,都拍得淋漓尽致。
此时,视线不离图片,就这样静静的望着。
仿佛多年前观的影片《金粉世家》中,最浪漫的一幕,一对恋人冷清秋和金燕西携手漫步在向日葵花田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个画面,那样的色彩,还有那一对璧人,将唯美飙升到极致。
果然是美好能唤醒美好的节奏,盈满了!
当瑶姨将制成的压花成品装裱悬挂起来时,俨然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品了。
说到艺术品,又不免让人想到梵高《向日葵》的系列作品,他似乎非常喜欢这般明艳的色彩,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
至于他到底钟情的是色彩明丽,光彩照人,还是短暂而热烈的张力呢?说不好
艺术家的心事,不敢猜。
不过有段话对他的向日葵,还有其影响力的评价,却恰如其分:
他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静物,赫赫有名的代表作《向日葵》就是这样完成的。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页则象火苗,整幅画就象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凡高自己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瑶姨的这幅压花图,个人觉得更写实,生动,观图时感觉真的就是将采集了花,还有花开的场景复盘了。
思路再拓展时,还是从此作品想到彼作品,那就是看过瑶姨的画后,想到另一名作家李娟关于向日葵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
在作品中作家描述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
作者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小狗,鸡鸭鹅,以及有日渐华盛,有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
想到那些鲜活的形象,人们的坚韧辛劳,和他们内心的期翼与执着,坚强与脆弱被刻画到极致。
亦或许生命就是一场候,工作是,休假是,看花是,压花也是,还有写文。
也在向日葵花开时许愿,愿我们的每一次出发与休整,每一程苦与乐,都是一次体验,都是感受生命还有自然的馈赠和期许,用心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