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这本书时,恰好刚读完《素媛》,当时,关注已久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也以保姆死刑暂告一段落。
自案件发生后,我就一直关注林先生的微博,隔着网络感受他的痛不欲生,看着他在亲友的鼓励下去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做慈善,一点点挣扎着努力自救,看起来似乎正在一点点好转的时候,再次被席卷而来的痛楚湮没,跌回深谷。
每一个人,我想,只要有过失去至亲的经历,都不会相信,判处凶手死刑后,受害者家属就得到安慰了,就可以慢慢走出来了。正常的病与死尚且教人无法释怀,更何况是无辜死于非命呢?
这样锥心刺骨的痛与恨会伴随遗族一生,任凭时间怎样流逝,也无法减轻分毫。
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讨论废除死刑的必要性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犯下滔天罪行之后,他们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可以跟我们一样,享受着亲情爱情友情和陌生人的温情?而这些支持废除死刑的人,怎么可以站在施害者一方呢?
《虚无的十字架》让我站在了他们的角度思索:死刑,真的有用吗?
死刑作为法律手段,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是惩罚报复,到底是法治,是教育,是让犯罪者诚实面对自己的罪行,明白生命的尊严与意义。但死刑的初衷实现了么?就像杀害八岁女孩爱美的蛭川,律师这样描述他的心路历程:
在漫长的审判期间,蛭川的心境的确发生了变化。初期时,对生命还有执着,所以才会对遗族道歉,也会微妙地改变供词的内容,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开庭,在法庭上频繁听到死刑和极刑的字眼后,他内心也渐渐感到灰心,在第二审的判决作出之前,他曾经对我说,律师,其实死刑也不错。
蛭川并没有把死刑视为刑罚,而是认为那是自己的命运,通过审判,他只看到自己的命运发展,所以根本不在意别人。
蛭川到死也没有真正反省,死刑的判决让他无法再有任何改变。死刑很无力。
读到这里,我才第一次认识到死刑的无力,它狠狠敲打了我一贯以来的认知:我以为死刑,是可以震慑到罪犯,可以让他们多少有所醒悟的。
对于心存良知的人来说,偶然犯下的错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比如史也和纱织,害死了他们初生的孩子,为此扭转了一辈子的航向去救赎。死刑对他们来说,自然过了。而蛭川这样泯灭了认知的人,死刑的存在对他而言很苍白,作案之前没有震慑,作案之后没有悔改。
因此,我也更坚定了反对废除死刑的立场,看到了吗?罪犯是很难对罪行有所愧疚的,一开始的道歉也好,辩解也好,都是为了活下去的拼命挣扎,后来的低头认罪,也仅仅是觉得无所谓了,反正就这样吧。反省?抱歉?不存在的。
既然没有任何反省,那么留着这个人,对他人和社会,都是一颗定时炸弹。
看看爱美死后,小夜子与中原夫妇崩塌的人生,看看深夜靠着酒精入眠的林先生,看看章莹颖的父母在送别优秀的女儿去深造时神采奕奕的模样,看看他们寻女时面对镜头一脸的憔悴与无助,再看看休学了一整年来平复伤痛的男朋友……
凶手,带走的不仅仅是被害者的生命,更是遗族余生的温暖与希望,扼杀了他们全部的生命之光。
死刑,显然在漫长的黑暗中,给遗族送来了一簇微弱的火苗,心爱的人被人伤害致死,他们没有办法挽回,悲痛欲绝,只能期盼恶人得到报应,正如东野圭吾所言,这是漫漫伤心途中的一个歇脚站。
再者,杀鸡儆猴,给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看看,这就是作恶的下场,倘使那些人在动手之前,想到天网恢恢,想到要为了一时孽念搭上性命,或许会有一些犹豫,一些挣扎。
而这一点动摇,会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家庭带离悲剧,也会让这个社会,少一点,再少一点令人齿寒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