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女留学生在毕业演讲中当着各国师生的面表示,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而她在家乡不戴口罩就会生病,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我认为她并不是故意贬低我们的国家,但为什么她的演讲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呢?第一,场合不对。第二,过分关注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女学生的演讲放在“保护地球,注重环保”主题见面会上,而不是一个汇集了国际师生的毕业典礼,是不是就不会引起如此争议。或者,她没有一味的吐槽家乡的空气有多么差,而是同时提出了解决空气质量的方法,那么批评的声音会不会小一些。
客观来讲,她的家乡昆明,污染并不严重。中国有一些污染很严重的城市,比如北京,比如河北,比如哈尔滨。可是提到昆明,大多数人想到的更多的是甜美的空气,而不是雾霾。把在昆明不带口罩就会生病作为论点支撑,只会让听众感觉她太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人人都“会”说话,可是又不见得人人都会说话。小时候,姥姥不只一次的对我说,好马好在腿上,好人好在嘴上。她希望我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我也一直在不断学习。
不过,我还是犯过很多说话不分场合的错,甚至搞砸过一次很重要的面试。在终面之前,我已经顺利通过了笔试和一面,二面。我对自己信心满满,感觉这个职位非我莫属。
我的面前坐了两个面试官,提问的是分区的大领导,一位很强势的女性。而这个岗位的部门经理坐在一边,很少说话,是个男领导。不知为何,面试过程中我特别紧张。而且一紧张就大脑缺氧,大多数话语没经过大脑就跑到了嘴巴里。整场面试,我都在滔滔不绝的说作为女性,我的细心和感性对这个职位有多么的重要,会带来多大的益处,如何的提高效率。
出了公司大门,我就意识到我犯了错。因为,即使我的细心和感性对这个职位真的有帮助,但是我给这个职位贴上了“女性专长”的标签。而部门经理作为男性,听到这些一定不好受,更何况还是当着分区大领导的面。后来,的确收到了面试没通过的邮件。
蔡康永写过一本讲说话的书,他在书中善意的提醒读者,说话时要记得,别人不是为了伺候你而存在的。试想如果在面试中,我没有不停的讲我的女性优势,而是抛弃性别标签,单纯的展示我的特长,那么面试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演讲中,工作中,生活中,能不能被喜欢,被欢迎,被尊重,都和你会不会说话有关。
大家正兴高采烈的聊着十一的出游计划,某人来了一句“去哪儿都那么多人,还不如在家睡觉呢。”一句话,浇灭了大家的热情。好朋友婚礼上,亲朋好友其乐融融,某人说了一句,“新娘也太胖了,婚纱都快被撑开了。”让亲娘的亲友听到,心里一定不自在。工作会议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你好不容易抢到了说话机会,喋喋不休的谈了十多分钟。同事们即使不说,心里一定也很烦。
古训说得好,“慎言者立”。慎言的“慎”字有个“心”字旁,正是告诫人们,要先思考后说话。一个懂得讲话分场合的人,必然成为大浪淘沙的好手,竞争中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