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个体无意识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并认同这个理想化的自己,从而来否认内心冲突,防御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抵抗自卑。可以说理想化是一服止痛剂,但它有副作用。
首先它会让人过度夸大自己,远离真实的自己。理想化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相差很大,人要么否认自己的缺点,自高自大,要么当面对自己的缺点,过分谴责自己。会习惯性地与他人比较,在妄自尊大和极度自卑的两极来回跌宕。他们会过度夸大自己优点同时,也会过度夸大自己的缺点。
其次,因为真实的自信和自豪被理想化形象替代,所以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个体的理想经常变化,一会这个一会儿那个,很容易放弃。因为生活的焦点是理想化形象,人会不惜一切抹去理想化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他们会没完没了地说“本该”:我本该有什么感受,本该怎么做,本该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