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名词,基本释义是不与众偶。也指男女无偶独居,或者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
独处:
小时候,我躺在奶奶的腿旁,盯着天上的云彩,再看表已经中午,
到了晚上我又跟几个玩伴在屋檐底下努力的对比这个星座真的跟书上一样吗?
我现在常说:雾霾太严重了,看不见天上的云和星,我无需抬头,仔细回想一下,我有多久没停下来看看天上的云的速度,还有北斗七星和猎户座的关系了
“”我一定不能停“”,这是成年人的一种无奈,不能让自己脱离人群,
甚至需要一定背景音来提醒自己还存在,
我以为我一遍打游戏一遍听书,一遍洗碗一遍看讲座,是一种时间管理,其实这是只算一种寂寞管理。
侄子侄女们,考试的时间总是短暂,省下的时间也飞快消耗在游戏中,年轻的我们无法忍受孤独,短视频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杀”时间,然后我忘了独处的感觉。
今天给你们的第一个建议:
很多人回到人群中,是为了找到自己,通过别人找到自己,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在群体中找到自我认可,是一种偷懒的方式,我默认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这不是找自己,通过别人的描述改变自己,终会被人群挤压变形,我以为找到了自己,当安静回归时,内心自我的膨胀,又会让自己陷入迷惑,我究竟在干什么,那些聚会是不是我想要的?
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变多,安静是对一个人成年人最大的惩罚,
没错,独处时,一旦声音消失,就会不由自主的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将去往何处,
这些问题,必须自己回答,也必须回答,他们会无时无刻的出现,即便我处在人群中,它们依旧会突然出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逃不掉的话,那就停下来主动迎接它们吧。
第二个建议:
出世为了更好地入世,
当我开始对抗他人的意志的时候,我的“形状”就不是别人挤出来的,是我自己“撑“出来的,
在人群里,我会问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我为什么要学他们的样子,我可以不学他们的样子,
认知这个东西好比亚当和夏娃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从此再也无法脱掉叶子。
人群里就是这种奇妙的对抗,我有了反过来看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不存在出世的,我认为我幡然获得一个真理,然后小心翼翼的维护它,靠着它出世,成为“高人”,
那离我泯然众人就不远了,离开了人怎么来验证呢?
这个时候我在回到人群里,发现这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是互相反应的相容的色彩,
独立又绚丽。
多说一嘴:
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群体。
致我即将步入大学的侄子侄女们,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