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真相第四章菩提之一二三

《因果的真相》读书笔记

章节:《第四章》菩提之一二三

金句

1、所采取的反应都来自于你的习性、惯性,而这些习性、惯性,都是过去的累积。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延续,而未来的自己是现在的延伸。

2、这些惯性标准就形成了对自我的期许,以及对身边有缘互动人的期许。

3、真正警觉和因果联结的根,那造成痛苦的根就能溶解。

4、不敢说、不能说、不想说,是君子否?(伪君子就是外表像君子,内心却是一大堆的看不顺眼)

5、更深层次的众善奉行、诸恶勿做,不只体现在行为里面,还体现在更深层的起心动念。

收获

福祸无门,唯心自招。重在时时觉察,不重在时时拂拭。

1、关于怕的善。书中未曾用刀山火海、烈火烹油来恫吓果的恐惧,而处处平和,用浅而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因果的逻辑是对自己负责,从内来求,破除轮回。对善意的需求,来源于每个人的本性,而我们倘若因简单陷入害怕不良好的结果,而表现的善,本质并不是善,而是伪装的、不是内心认同并予以践行的善意。这就给我们表达了,格竹子,永远格不出来理,只能陷于外在的相,不从当下的情绪、看法、认知之中抽离出来的,善意或者其他,只能是流于形式。

2、关于惯性。思维的惯性产生习性,而习性难以根除在于未曾觉察,珍惜身边的直友,他们能做自己观习性的镜子,做自己那一个未能擦拭清的心,此句话真心感谢身边给我说不足之处的有缘之人。另外,习性直接影响未来自己,当不带着觉察之心懵懂时候,未来和今天的生活模式并无二致。也正如,某种程度上,带着觉知出发,重新一段感情的意义在于,走出过往的循环,而非一直因果之中,下一世继续这样的轮回。

3、关于警觉。世间红尘间修心的前提在于,觉察到自己不善的种子,对一些习性惯性的轮回,立足当下,有所觉知,而非陷于无所顾忌、浑浑噩噩之中,对一些外在表象的相,不陷入脑袋即是真理,情绪即是反映的错误逻辑之中。就正如书中所说的是非之心,这样的外相,本性自足的自己,在撕去了爱之欲生,恶之欲死的外衣之后,它一定是人性皆苦的慈悲之心,我如众生的体察之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