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组图片,你是否依然胆战心惊、心有余悸?今年暑假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河南人民深受其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小小说《桥》,去了解一个关于洪水中的“桥”的故事。
二、朗读想象,整体环境
同学们课下已预习了课文,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呢?给大家一些提示: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 )冒着生命危险( ),最后( )却被洪水卷走了。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村民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老师检测一下大家字词预习的情况,请这两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势不可当,当读一声。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注意咆哮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张着大口像什么?想想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添上“洪水”二字,再来读一读。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暴雨、山洪的句子,结合你的理解读一读。
后边的那位同学。句子的两字短语你读得短促有力,读出了暴雨的凶猛,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请你,读得真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你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像他这样,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大家还找到了这些句子,让我们把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你的感受:多么可怕的洪水啊
你呢:从这六句话,你感觉到洪水在不断的上涨。
此时此刻,文章中的村民有什么反应?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板书:村民)
请你。还有吗?请你来补充。
村民在慌乱中逃生,只有一个人例外——老支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看看面对可怕的洪水,他有着怎样的表现。
三、品读鉴赏,感悟形象
请默读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圈出表现他特点的词语,想想文章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板书:老支书)(默读最好的姿势是书本平放在课桌上,一只手拿着笔随时做批注。)
看来大家都已经完成了,谁来说一说?
1.请你,你认为这是一位镇定自若的老支书。你的依据:“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把老汉比作村民的“定心丸”“一座坚实的靠山”很形象贴切。
请你说:“清瘦的脸”“盯”是对老汉的神态描写,“像一座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汉镇定自若的特点。
这位同学还有补充:老汉和人们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汉临危不乱的特点。
抓住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体会对老汉的神态描写。同学们真会读书!
2.你还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你从“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读出这是一位心中有百姓的老汉。“心中有百姓”可以用四字词语表示——心系群众。词汇量丰富!
你有不同看法,请你说:老汉也是党员,让群众先走体现他舍己为人的品质。爱思考的好孩子!
观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是的,话语很短,却用了三个感叹号,表明情况危急。仔细想想当时的情景,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读?请你来读,声音响亮但力度不够,要干脆不拖音,再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一位危难时刻心系群众、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洪水还在上涨,“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情况越来越危急,老汉还有怎样的表现?
3.这位男同学一直在举手请你来说:从“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你感受到一位坚持原则的老支书。
这位同学有新发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你发现老汉有两次“吼道”,两个“吼”含义相同吗?没关系,再好好想想。
联系故事结尾,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真勇敢,谈谈你的理解:你认为第一个“吼”是老汉不允许小伙子插队,是愤怒的吼;第二次是关心的吼,希望儿子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细细体会两个“吼”背后的感情。
作为党员,在群众和亲人之间,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作为父亲,在儿子和自己之间,他首先想到的是儿子!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你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父爱,
请你说:你感受到老汉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
让我们带着对老汉深深的敬意,伴随音乐读一读这感人的片段吧。
四、入情入境,理解题目
1.如果把角色身份直接带入,还有这样的效果吗?读一读体会一下。
对,太平淡无味了。
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
2.故事结尾,木桥已被轰然冲塌,为什么文章还有以桥为题目呢?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可怕的洪水面前,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安全过桥。桥塌了,如山的老汉牺牲了,但他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的这座大爱之桥将永远印刻在人们心中!
今年的洪水灾害中,不正是志愿者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为我们支撑起了一座人间大爱的桥梁吗?
总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关联环境,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了老汉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就要关注故事的情节和环境,去体会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下通读《桥》,运用所学的方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并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