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会,小孩子会一步一步去探索,后来他们学会了走路;因为不会,琴童会一点一点去练习,后来他们学会了弹琴;还是因为不会,曾经的学生成长为了现在的我们。当我们终于变成了大人的模样,就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能力,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但也是因为成为了大人,我们的成长几乎都慢了下,甚至停止了。为什么呢?
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告诉我们: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
作为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再到大学,我们是以前面所学的为基础,一步一步的拓展自己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阶段性求学,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更习惯于模糊自己的能力圈边界,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所需。但成长就是你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并拓展你的能力圈边界。
承认未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有一个很有佛学功底的人,去拜访一位老禅师,但态度傲慢。老禅师恭敬的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的倒。他不解的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意思就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成长的开始就是你承认自己有不会的,还有改善的空间。这就是一种空杯心态。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杯子已经满了,那再有智慧的人也没办法再往你的杯子里加点什么。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要想成长,就得承认你有不知道的。昨天的所得,都只是今天的基础,这些你所不知道的,就是能让自己超越昨天的地方。有了空杯心态,你才能更有心的观察自己、看周围的人和事。当你愿意平视这个世界,多想一想是什么,才有机会发现更多成长的空间。
求证已知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
——卡尔·波普尔
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牛顿,他的智慧结晶曾经照亮了一个时代。牛顿力学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普适性质的真理。但到了二十世纪,同样光芒四射的爱因斯坦,还是发现了牛顿经典力学的不足。他补充了牛顿力学所适用的范围,并在高速和微观状态下,引入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我们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哪怕聪慧如牛顿,他也只能站在那个时代的巨人肩上,被当时的认知基础所局限。
一切你以为的绝对真理也只是暂时的。你要想成长,就要带着科学的心态,去为自己相信的东西证伪。**如果你愿意勇敢的去求证已知的信念,去质疑大众的认知、去挑战权威的声音,你才能走出内心的偏听和迷信。当你更客观的观察这个世界,多问一问为什么,才有机会破除思想的谬误,得到更好的成长。
辨清模糊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以期他人能够帮助其修正这些错误。”
——丹尼尔·丹尼特
当众讨论,有一种形式叫辩论。一直挺火的《奇葩说》就把这种辩论用更娱乐的方式带到了大众面前。不管是现实问题,还是奇葩脑洞题,每一个辩题的讨论过程都是我们更好的思考的起点。不管是本心如此,还是因为持方而找出的观点,正反两面多角度的讨论,本身就让我们看到了不断摇摆、挣扎的内心。当你听完双方的辩论后,你更有可能想清楚自己的观点。
所以不光科学如此,我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如果有机会拿出来交流,也才有可能把模糊地带辨明。辩论只是讨论的一种方式,对于个人的成长,我更推荐你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从脑袋里提取自己的想法,化成文字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如果你以为自己已经想清楚的,却发现说不清、写不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根本还没那么清楚。而当你能整理清楚写下来,在网上和大家交流,才有机会让光照进内心的迷雾,获得更快的成长。
结语
一个人辨别自己的能力圈,知道自己会不会、对不对、懂不懂,是需要智慧的。所以能力圈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是需要你不断探索、寻找的。
当你承认自己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接受自己所知的不一定对,愿意去学习、去求证、去写出来、去讨论、去更新时,你就已经踏上了成长的道路。
你觉得问题会越辨越明吗?欢迎留言分享。
三余读思,多读书,读好书,思考致用。如果你也喜欢读书,欢迎关注我一起读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