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华特·迪士尼(Walter Elias Disney)和一位曾经的同事乌布·伊沃克斯(Ub Iwerks)在堪萨斯合伙成立了伊沃克斯—迪士尼商业美术公司(Iwerks-Disney Commercial Artists),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俩人得一边打工一边养活公司,仅维持了一个月就关门大吉。不过,乌布成为了华特最老的朋友和最早的合作伙伴,并且也是米老鼠最早的创作者之一。
1922年,华特东山再起,和乌布创建欢笑动画公司(Laugh-O-gram Films),制作了《小欢乐》(Laugh-O-Grams)系列动画短片卖给堪萨斯城的发行商。不幸的是,公司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员工的薪水,华特也不是个善于理财的经营者,一年后公司又倒闭了。华特只得求助在银行工作的三哥罗伊(Roy Oliver Disney),希望借助他在财务方面的经验帮助自己再度创业。罗伊答应了弟弟,哥俩和乌布等几位昔日的合作伙伴来到新兴的影都好莱坞闯荡。
1923年10月16日,华特和罗伊注资3200美元成立了迪士尼兄弟卡通工作室(Disney Brothers Cartoon Studio)。1926年,公司迁入位于洛杉矶银湖区的新址后,在罗伊的建议下,公司更名为“华特·迪士尼工作室”(Walt Disney Studio),因为他认为单个名字比带有“兄弟”一词更响亮。1929年公司再次更名为‘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Walt Disney Productions)。
华特是一位大梦想家和创意天才,他活跃在台前;而罗伊则是经营公司的好手,在幕后汲汲营营地打理财务,保证了公司财务的稳定和各个部门有效的运转。罗伊不好出风头,在42年的职业生涯中甘当绿叶,以至于后人都淡忘了他为迪士尼公司做出的巨大贡献。哥哥的谦和、实干让华特的奇思妙想一步步转变为现实,为迪士尼日后之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1928年和1934年,华特分别推出了风靡全球的动画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鸭。1937年,迪士尼公司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上映,这部耗时三年多的影片制作费用高达150万美元,花光了公司所有积蓄,令业界人士咋舌:花这么多钱拍一部动画片,侬脑子瓦特啦?!幸好影片上映后口碑奇佳,票房斩获800万美元(约合今天的1.33亿美元),随后拍摄的动画长片《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飞象》和《小鹿斑比》也大发利市,迪士尼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二战期间迪士尼遭遇罢工、征兵,大部分摄影棚被军方征用等糟心事,公司利润急剧下滑,只能做些动画短片勉强糊口。二战结束后公司恢复正常运营,华特并不满足于只生产动画片,1945年他签下公司第一个真人演员詹姆斯·巴斯克特(James Baskett),出演了迪士尼第一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1946),而1950年的《金银岛》(Treasure Island)是迪士尼与雷电华合作的第一部全真人电影。电视业在五十年代的蓬勃发展给了迪士尼大好机会,华特亲自上阵携手美国广播公司(ABC)制作了两栏特长系列电视片《迪士尼奇妙世界》(Disneyland or The Wonderful World of Disney,1954—1992)和《米老鼠俱乐部》(The Mickey Mouse Club,1955—1996),均以播放迪士尼动画为主,这也为后来迪士尼收购ABC打下基础。五、六十年代迪士尼拍摄了《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小姐与流浪汉》、《睡美人》、《101忠狗》、《森林王子》等动画长片,迎来自己第二个黄金时代。
1955年7月17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Anaheim)、耗资1700万美元的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盛大开业,实现了华特多年的夙愿。在这个被誉为“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The Happiest Place on Earch)成立的六十年间,接待人数超过5.5亿人次,其中有总统、国王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过,华特不欢迎希区柯克来玩,因为他打心眼里厌恶那部《惊魂记》(Psycho,1960)。自此,主题公园和度假村(Parks & Resorts)成为迪士尼公司的支柱产业之一。
1966年12月15日,华特在刚刚过完65岁生日后十天因肺癌逝世,哥哥罗伊接掌了公司大权。罗伊并没有弟弟的创造力,此前他主要是处理公司的行政和财务事务,所以他决定以守业为主,保留公司所有华特·迪士尼时代的特征和风格。这段时间内,迪士尼在电视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公司又先后兴建了多家迪士尼乐园,而电影在公司里的地位日益下降。1971年12月20日,罗伊积劳成疾,死于脑溢血,而后迪士尼公司逐渐步入低迷,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进入到八十年代,迪士尼主题公园逐渐丧失生气,米老鼠和唐老鸭几乎被人忘记,公司更是爆发了著名的‘董事局战争’。1984年,迪士尼董事会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击退了来自金融大鳄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的恶意收购。在大股东希德·巴斯家族(Sid Bass family)和罗伊·爱德华·迪士尼(Roy Edward Disney,罗伊的儿子,时任公司副董事长)的推动下,迪士尼请来派拉蒙电影公司的总裁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前华纳兄弟副总裁弗兰克·威尔斯(Frank G.Wells)担任总裁,杰弗里·卡岑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负责制片,组成新的领导班子。经过这次风暴洗礼,迪士尼保住了独立的艺术风格和地位,成为史上唯一一家没有被金融资本集团交易过的好莱坞大电影公司。
迈克尔·艾斯纳在位21年(1984—2005),在他的领导下,公司扩大了业务范围。1986年公司重组,华特·迪斯尼制作公司(Walt Disney Productions)更名为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迪士尼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公司各项业务史无前例的增长,收入从10.5亿猛增到80.5亿美元。股票升值了1500% ,主题乐园和相关收入增长3倍,消费品收入增长13倍。疲软的制片业务更是焕发生机——艾斯纳上任伊始便创立试金石影业公司,从以往只生产那些合家欢的G级或PG级影片,开始制作发行成年人化的电影;1993年又收购独立电影巨头米拉麦克斯(Miramax Films)扩充艺术类电影,由此公司制片收入增长15倍,从传统‘六大’电影公司中的小弟弟快速成长为大哥哥。那段时期迪士尼不断有杰作问世,例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等等。1996年以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后,迪士尼拥有了强大的媒体网络竞争实力。
然而过分追求利益也受人诟病为迪士尼公司已经变成了一个“贪婪”、“丧失灵魂”的公司,这与创始人迪士尼兄弟“为所有人创造欢乐和幸福”的理念相悖;而艾斯纳飞扬跋扈的行事风格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200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迪士尼”(Save Disney)运动在股东间掀起,43%的股东对艾斯纳投不信任票,要求他下台。2005年,合约还有一年才到期的艾斯纳被迫辞职,原公司总裁罗伯特·艾格(Robert A. Iger)继任公司CEO兼董事长。在艾格的领导下,迪士尼大手笔不断,2006年收购了皮克斯动画,2009年收购了漫威娱乐,2011年宣布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工,2012年收购了卢卡斯影业,一步步扩大着迪士尼娱乐王国的版图。
时至今日,华特·迪士尼公司已是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成份股,全球最大的娱乐媒体公司(以营业额计算)。在2013年《福布斯》杂志(Forbes)评选的世界500强公司中排名第248位;在娱乐行业榜单上位列第一,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新闻集团(NEWS CORP,第332位)和第三名时代华纳(Time Warner,第402位)。公司主要业务分为五大类:影视娱乐(Studio Entertainment),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s),主题公园和度假村(Parks & Resorts),消费品部(Consumer Products)和迪士尼互动(Disney Interactive)。
迪士尼影视娱乐 / 影业集团(Studio Entertainment / Walt Disney Studios)
——这部分业务的核心是制片、发行、音乐出版以及舞台制作。该部门负责包括迪士尼、试金石、皮克斯、卢卡斯等众多品牌电影全球发行和公司音像制品的发行;同时负责音乐剧、冰上迪士尼等舞台剧的制作、发行以及迪士尼多品牌唱片的发行。迪士尼出品的所有电影,都是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试金石影业公司负责院线发行;而家庭娱乐平台的发行则交由华特·迪士尼影业家庭娱乐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负责。
迪士尼主题乐园度假区(Parks and Resorts)
——该部门负责全球迪士尼主题乐园的运营、设计和建造。除了全球6个迪士尼度假区(中国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预计2015年开业),14个主题乐园,37个度假酒店之外,同时拥有4艘巨型游轮迪士尼海上巡游线。
迪士尼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s)
——由迪士尼/ABC电视集团与ESPN共同组建。该部门负责运营迪士尼的各种媒体网络资产,包括广播,有线、无线电视网,ABC和ESPN两个部门众多的数字业务,也掌控着全球的迪士尼频道(Disney Channel Worldwide)以及一些其他拥有股份的频道。ESPN如今是整个公司里利润贡献率最大的单位,从而带动媒体网络成为公司营收最高的部门。
迪士尼消费品(Consumer Products)
——该部门始于1929年,主要负责迪士尼周边消费品的授权,作为全球最大的品牌消费品授权商,迪士尼和全球广泛的授权商合作推出包括服饰、玩具、图书、食品等各种消费品;迪士尼直销业务包括直销网站和迪士尼专卖店,另外迪士尼全球出版部门也在该部门旗下。2013年迪士尼正式获得‘星球大战’的消费品特许经营权。
迪士尼互动(Disney Interactive)
——该部门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为迪士尼互动媒体集团和华特迪士尼互联网集团’(Disney Interactive Media Group & Walt Disney Internet Group),负责迪士尼品牌游戏等互动产品开发与营销。现在的迪士尼互动娱乐业务范围包括迪士尼的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和游戏。不过它在整个公司中是唯一一个长期亏损的部门,过去六年里已经累计亏损了14亿美元。
以上是迪士尼公司的概述,其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故事,因为篇幅所限就不细聊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影业部门下属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
整个迪士尼公司的声名都是建立在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基础上的。它旗下的电影品牌主要包括: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试金石影业公司、迪士尼自然电影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以及卢卡斯影业。但影业集团的利润在整个公司中只能算是下游,仅仅比常年亏损的互动部门好点。2013年的净利润为6.61亿美元,尚不到媒体网络利润的十分之一,也比不上主题公园和度假村的22.2亿和消费品部的11.12亿美元。随着成功收购漫威娱乐以及卢卡斯影业,迪士尼有了稳坐制片业龙头的实力。
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Walt Disney Pictures)
——是迪士尼发行电影时的主要招牌,也是影业集团下的制片公司实体,负责迪士尼真人电影的全部制作工作,还包括影片的题材选择、创意以及监制等。看到它的名字也就意味着影片属于合家欢类型,宣扬快乐与希望;它制作发行的绝大部分影片属于G级、PG级,2003年的《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是其第一部PG-13级(儿童不宜)的电影。出品过《欢乐满人间》、《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101条斑点狗》、《爱丽丝梦游仙境》、《加勒比海盗》系列、《国家宝藏》系列等等。
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DisneyToon Studios)
——是影业公司的核心部门之一,也是公司最早的始创部门,负责公司动画长片的制作;曾叫‘华特迪士尼动画长片’(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现如今的名称为‘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DisneyToon Studios)。而该部门的运营方式也是最特别的——公司用自己的导演和画师完成真正的迪士尼作品,而不是好莱坞传统的寻找导演和演员拍摄影片并发行的模式。出品过《冰雪奇缘》、《无敌破坏王》、《长发公主》、《公主与青蛙》、《四眼天鸡》、《人猿泰山》、《星银岛》、《花木兰》、《风中奇缘》、《狮子王》、《阿拉丁》等等。
迪士尼卡通工作室(DisneyToon Studios)
——负责制作迪士尼成本相对较低的动画作品,直接在电视网络上播放或发行光碟制品,大多数迪士尼动画长片的衍生续集都出自这个部门,例如《阿拉丁和大盗之王》、《狮子王2:辛巴的荣耀》、《风中奇缘2》、《小美人鱼》系列、《小鹿斑比2》、《奇妙仙子》系列等等。近两年开始尝试制作供院线放映的原创作品,例如2013年的《飞机总动员》。
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试金石影业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 Pictures — Touchstone Pictures)
——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博伟电影发行公司(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负责所有迪士尼影片的发行业务。在1953年前,迪士尼制作的影片都是由雷电华、哥伦比亚或联美公司负责发行的,迪士尼兄弟看到发行环节流失的巨大利润心有不甘,于是成立了博伟电影发行公司,开始自产自销。2007年博伟品牌停用,原发行业务改组为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负责迪士尼影片、迪士尼动画、皮克斯动画、漫威电影的发行工作。
试金石影业是迪士尼公司的电影发行品牌,成立于1984年。试金石影业只是个品牌,没有特别的业务内容,也不以独立的公司存在。与用‘迪士尼影片’品牌发行的影片相比,试金石公司发行的片子通常都是成年人主题,调子也更灰暗些,它制作了迪士尼第一部R级影片《贝弗利山奇遇记》(Down and Out in Beverly Hills,1986)。自1984年出品第一部电影《美人鱼》(Splash)开始,在此品牌下发行了许多优秀影片,包括《早安越南》、《春风化雨》、《风月俏佳人》、《修女也疯狂》、《空中监狱》、《世界末日》等等。目前试金石与恢复独立制片的梦工厂工作室(DreamWorks)合作,负责梦工厂2011年以后制作的30部影片的发行业务,并且包含部分影片的投资。双方已合作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马》(War Horse,2011)、《林肯》(Lincoln,2012)和梦工厂出品的《维基解密》(The Fifth Estate,2013)、《捐精大丈夫》(Delivery Man,2013)等影片。(独立出来的梦工厂动画结束了一直由派拉蒙发行的历史,2012年8月与20世纪福克斯签订了五年(2013-2017)的发行协议,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迪士尼—皮克斯动画)。试金石影业同时也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在北美市场的发行商。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4年开始与迪士尼合作的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因其2013年的大制作《独行侠》票房惨败,损失高达2亿美元,被迪士尼一脚踢出门,结束了双方长达19年的合作关系,布鲁克海默转身投靠派拉蒙。
迪士尼自然电影公司(Disneynature)
——迪士尼自然电影公司是迪士尼影业集团下属的一个独立电影厂牌,主要致力于制作发行有关自然科学的纪录片,总部设在巴黎,是迪士尼唯一一个总部设在美国以外国家的子公司。迪士尼自然已出的纪录片有《地球》、《海洋》、《非洲猫科》、《黑猩猩》等等。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
——皮克斯的前身是卢卡斯影业在1979年成立的的计算机动画部。乔治·卢卡斯在1986年由于离婚官司遭遇现金流危机,决定出售这个部门。而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当时刚刚离开苹果公司,便以1千万美元收购这个部门,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并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成为的迪士尼影业集团的子公司。从《赛车总动员》(Cars,2006)开始,电影品牌的标示变为“Disney·Pixar”。
卢卡斯影业(Lucasfilm)
——乔治·卢卡斯于1971年建立,旗下拥有好莱坞最强大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以及天行者音效公司(Skywalker Sound)和卢卡斯艺术游戏公司(LucasArts)等子公司。
2012年10月30日,迪士尼公司宣布以现金加股票换购共计40.5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成为迪士尼影影业集团的子公司。这桩交易,迪斯尼最看重的还是卢卡斯公司的《星球大战》系列和《夺宝奇兵》系列开拍后续影集的所有权。《星球大战》系列一直是由20世纪福克斯负责发行,而今后迪士尼将取而代之,不过前六部《星球大战》版权目前仍归属20世纪福克斯(永久拥有第四集《新希望》的发行权,其余五部的发行权2020年到期)。卢卡斯放弃了未来《星球大战》续集的票房收入,而作为交换,他拥有了除票房之外的所有权利,包括各种纪念品、玩具和据此改编的游戏等,据估算卢卡斯在有生之年将从中再获得数十亿美元的特许权收益。
漫威娱乐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2009年漫威娱乐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被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以42.4亿美元收购为子公司。漫威娱乐原子公司漫威电影工作室(Marvel Studios)则成为到影业集团子公司。漫威帮助迪士尼发展到更多的观众群体,并且扩充了真人动漫电影的内容供应,双方计划每年推出两部真人动漫电影。漫威旗下包括‘复仇者联盟’在内的众多超级英雄在影坛成功的编制出一张营销巨网,将同样是动画巨擘的DC公司远远抛在身后。漫威还将为迪士尼价值30多亿美元的消费品市场提供了一系列崭新的动漫人物形象。与皮克斯公司一样,漫威娱乐将保留着大部分自治权,充分享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和特色,而迪士尼今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
ESPN电影(ESPN Films)
——前身是ESPN原创娱乐(ESPN Original Entertainment),专门制作发行体育电影和纪录片。制作过《橄榄球少年》(The Junction Boys,2002)、《骗子查理》(Hustle,2004)、《破译员》(Code Breakers,2005)、《四分钟》(Four Minutes,2005)等电视电影和《透火线》(Through the Fire,2005)、《终生大事》(Once in a Lifetime: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New York Cosmos,2006)、《巨星科比的一天》(Kobe Doin' Work,2009)等优秀纪录片。第一部以‘ESPN电影’标示出现的影片是是记录黑人篮球运动的《黑色魔法》(Black Magic,2008),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是《极限运动电影3D》(X Games 3D: the Movie,2009)。
UTV影业(UTV Motion Pictures)
——隶属迪士尼影业的印度电影公司,在印度电影界成绩名列前茅,负责制作、发行本土电影,并向国际市场输送;也是为数不多成功打入南印度市场的电影公司。代表作有《青春无敌》(Rang De Basanti,2006)、《进球才是硬道理》(Dhan Dhana Dhan Goal,2007)、《时尚》(Fashion,2008)、《哈里什昌德拉工厂》(Harishchandrachi Factory,2009)、《铁血硬汉》(Paan Singh Tomar,2010)、《宝莱坞: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Bollywood: The Greatest Love Story Ever Told,2011)、《巴菲的奇妙命运》(Barfi! 2012)、《断线人生》(Kai po che! 2013)等影片。
2019年3月20日,迪士尼对21世纪福克斯的收购正式宣布生效。这笔713亿美元的重磅交易生效,好莱坞从此“六大”变“五大”,迪士尼影业成为好莱坞绝对霸主。
曾经拥有——
博伟(Buena Vista)
——博伟是迪士尼公司自1953年起广泛使用的品牌,负责自家影片的发行业务。1996年9月继迪士尼公司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后,博伟公司被合并重组为迪士尼影业下属子公司。2007年4月迪士尼终止了博伟品牌的使用,发行环节以外的业务被改组为华特·迪斯尼影业家庭娱乐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只保留了“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Inc.”作为光碟制品的发行事业品牌名称。
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 Films)
——米拉麦克斯由鲍勃·温斯坦(Bob Weinstein)与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兄弟俩在1979创立,曾是美国最重要的独立制片商之一。1993年被迪士尼公司以6000万美元并购,专门负责发行艺术类或较小众的独立电影,进入21世纪后也开始朝大众电影发展。在与迪士尼多年合作中,米拉麦克斯出品的影片16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而《莎翁情史》、《英国病人》、《芝加哥》和《老无所依》更是成功折桂。由于温斯坦兄弟和当时的迪士尼CEO迈克尔·埃斯纳一向不和,2005年10月哥俩离开米拉麦克斯,成立了温斯坦影业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随后,米拉麦克斯员工们纷纷跳槽投奔派拉蒙、索尼、梦工厂等公司,2007年公司减员70%,米拉麦克斯几乎瘫痪。2010年迪士尼公司以6.6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Filmyard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
——好莱坞电影公司是迪士尼影业集团下的一个电影发行品牌,它制作的电影主要面向成年人观众,有点类似试金石。它制作的第一部电影是《小魔星》(Arachnophobia,1990),发行过不少好片子,较著名的有《勇闯夺命岛》、《红潮风暴》、《第六感》、《特警判官》、《贝隆夫人》等等。该品牌经常作为联合发行商和其他品牌共同推出电影,也独立推出一些低成本惊悸片。‘好莱坞电影’自2001年曾经中断很长时间没有使用,2006年之后又有《生存游戏》(Stay Alive,2006)、《万鳄巨兽》(Primeval,2007)、《隐形人》(The Invisible,2007)等影片发行,不过这个品牌在2007年后再次停用。
附:《迪士尼影业未来重点电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