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想了好几个,最后选择了美好时光。记录一段美好时光,它属于我自己,同时也属于我的学生和她的家人。
2018年暑假带过一个学生,真名略去,简称“Ran”。说实话,因为当时时间比较短,也就五天,而且Ran也比较内向,上课不是很爱说话,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
今年年初,我组织了一个编程班。Ran报名了,开课的前一天,Ran妈妈问我有没有数学思维课,我说有。妈妈大概用了两分钟时间决定报名,给Ran又报了十个小时的一对一在线辅导。
开课的第一天,我就有点惊讶。以前不爱提问,不爱说话,还有一点点胆怯的小女孩,两年之后已经落落大方,思维敏捷,表达清晰,求知若渴。
内容主要讲的是美国奥数真题。题目很难,但是课程很顺利,妈妈有空就会旁听。上了两节课后,碰上周末,爸爸也加入进来了。爸爸英语口语非常好,为人很谦虚,思维很活跃,总是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将问题向前推进一步。
教学,一半是教,一半是学。教得好,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有效率。反过来,学生学得好,同样会推动老师的教学。在RAN和她爸爸的推动下,我自己的教学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非常感谢Ran一家,让我在这个几乎不能出门的日子,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同时也非常感谢Ran 爸爸和妈妈发来的教学反馈,感谢你们的信任与肯定,让我有更多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教学生涯。
反馈内容如下,一字未改。
----------------
遇见数学美
廖老师数学课后有感
作为学文科的父母数理化一直都没有开窍,学生期间虽然比较认真刻苦的孩子,公式什么记得都挺好,但越往后就越糊涂。数学基本属于学渣状态,高数、微积分什么的看的我头皮发麻。自从有了娃,一直担心对数学的笨会遗传?果不其然,大女儿似乎有这个倾向,从二年级开始我们加入学而思、新东方培训大军,周末的半天基本耗在陪课刷题中,没想到反而让女儿对数学更无兴趣。
偶然有机会接触到廖老师的数学课,虽然只是两年前暑假的五次课,小朋友感受到数学不仅是加减乘除的刷题,和上课的小朋友一起玩拼积木开心的交流,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和思维突破。因为住得远,家中又养了小的,没有时间精力送女儿去河西上课,但她对廖老师的数学课一直念念不忘。
这次疫情期间又重回到廖老师数学网络课,有时间陪女儿听了几次课。虽然每次课比培训机构时间短,廖老师不会象机构老师那样以考试为唯一导向,两个多小时喋喋不休的讲解题技巧,廖老师会让孩子自己先去思考解决办法,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拓宽思维,更加重视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段时间,我陪孩子了解了质数、博弈论、哥德巴赫猜想等看似抽象高深的数学理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有趣遇见,女儿说数学是一种解读这个世界奥秘的魔法。数学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抽象化描述。这也是困扰我多年和数学之间的误会,答案终于浮出水面:廖老师在做的是塑造孩子的数学素养,除了教孩子数学知识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今后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找到一套解决问题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家长我觉得最需要有这样的引导。女儿课后也笑眯眯的说“总算没有书面作业和三讲一测了,爸爸我们一起玩数独游戏吧”。在廖老师的推荐下,晚上一家人玩起了数独游戏,女儿能慢慢自己静下来去找规律,推数理,很欣慰她对数学开始喜爱的悄然变化。
我们的学生时代与数学之间的误会在于:我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它,也并没有真正“爱上”过它。好吧,我错了,对于现在外界诱惑太多的孩子来说,快乐的学习体验一定是从热爱开始的。我们将会在廖老师的带领下重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给正处于数学敏感期的孩子以最大支持与帮助。我想弟弟应该更早参与有趣的数学思维启蒙。不要像我们年轻时一样,少走些弯路,少掉些坑。加油!坚定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吧!
----------------
以上是妈妈写的。
下面是爸爸写的。
----------------
遇见数学美
廖老师数学课后有感
数学一直就是我的一个痛,怎么让小朋友对数学感兴趣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在我的理念当中,数学首先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它之所以重要绝对不仅仅是为考试升个好学校,如果只是为刷刷题或者学会一个套路去应对考试,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大多数父母以前学的的数学公式、定律和解题套路早都还给老师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能用得上,不是吗?以前那么痛苦学的数学有什么用呢?!
这次疫情期间我陪女儿听了廖老师几节网课,我说廖老师是个很难得的好老师,因为他讲的不是刷个题,讲个套路。题是刷不完的,套路是讲不尽的,学会思考的方法,破除思维的惯性,培养对事物、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才是关键。
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同。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知识架构和眼界,而数学作为知识架构当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真正好的老师是能教授学生去自己思考,这是我为廖老师点赞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