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晚上无意间看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带我走进了诗词的盛宴,激发了我对诗词的兴趣。
读书时代,古诗词对我来说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点。虽然强记下了很多的课本诗词,然而十多年的疏远早已记忆模糊。那种带着“功利”目的背诵的古诗词也没想过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更不要说欣赏了。以至于直到邂逅了《中国诗词大会》,我才第一次翻开了《唐诗三百首》。
我选的版本是《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有两点考虑:一是通过看《中国诗词大会》四位点评嘉宾对古诗词的解读,我意识到作者的生平、每首诗创作时的背景、作者引用的典故都影响着对诗词的解读。而我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之低是无法直接读原本的,必然要选注释版。唐诗三百首有很多人出版过注释版,选择金性尧先生的版本很大原因是在于老先生作为古典文史学者,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有人评价他的注释“博而能约、浅而能切、通而能清”。
金性尧先生的严谨和认真从前言部分就能看得出来。所谓的“前言”基本是金先生对唐诗三百首整体的解读,他分析了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的优劣之处,意见中肯,使读者在读诗之前先对唐诗三百首有个整体的认识。
每一个诗人的第一次“出场”,金先生一定会较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同时也会对他的经历和诗歌的风格做一些简单地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等是读书时教古诗词老师比较少提到的一部分内容,而正是这部分内容才能让我们更加读懂一位诗人的作品。比如生活在同时期的李白和杜甫,两个人迥然不同的性格造成写出来的诗歌风格大不相同。
每一首诗后跟着的注释和说明,都几乎没有对诗歌的逐句翻译。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金先生一定深谙“言人人殊”的道理,每个人对诗歌的解读必然也不尽相同。注释者的工作并不是越俎代庖地告诉读者这首诗“应该”如何理解。好的注释者只需要对一些难懂的词或作者引用的典故加以解释和介绍即可,翻译和解读的工作是要留给读者自己去做的。
金先生的谨慎还体现在他绝不断下一家之言,对于不确定的、推测的内容一定会如实告知。就算是他的理解跟别人意见不一致,也会在注释中写出较多数人的理解。比如,在对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的说明中,他就写道:“此诗前人解释不一,以为悼亡诗者较多。恐也难以确定……但如沧海、蓝田两句,实在不易得解,这里也只好存疑。”而我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点评这首诗时,嘉宾对沧海、蓝田的解释是很明确的。此外,金先生还会给出古代一些学者/文人对诗词的解读或评价,以供读者参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读完了整本诗,我才相信诗词的世界可以瞬间让人安静下来,听不见外界的喧闹,也遗忘掉内心的焦虑。读完了金性尧先生的注释,我才了解注释唐诗绝非一件易事,渊博的学识仅是基础,认真严谨的态度才能成就一本优秀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