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共读:《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人们对于食物口味的偏爱,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而这背后其实还藏有一条经济规律,那就是它吃起来划不划算。
人类的口味不是由文化和价值观预先决定的,而是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解答口味之谜的钥匙,就藏在对营养、生态的收支效益的分析中。
一、人类无肉不欢的秘密。
肉食的特殊地位,源于它能比植物更高效地满足人类对于营养的需求。
简单来说,吃肉比吃素更容易喂饱自己,也更容易让自己吃好。肉食在营养效率上的这个特点,使它成了最受我们青睐的食物。
二、我们对一些常见食材,例如马、牛、羊、猪肉以及奶制品偏好或禁忌的原因。
印度人的牛肉禁忌,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更为经济地获取营养而采取的策略。
对于现代美国人来说,牛肉之所以好吃,和二十世纪牛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有关。混合饲料的出现,缩短了肉牛的生长周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牛肉的成本。与此同时,快餐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牛肉汉堡的出现,进一步刺激了牛肉的消费。
对许多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来说,牛奶不是一个爱不爱喝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喝的问题。因为从成年以后,我们的身体里就开始缺少一种能够消化乳糖的酶。导致成年人不能很好地消化乳制品。
从营养收支和生态收支的角度看,被偏爱的肉类都是相似的,被禁忌的肉类则各有各的“不经济”。而一种动物是被神化还是被厌弃,取决于它对人类是有额外的用途还是有额外的负担。
三、对于一些另类的“食材”,我们为什么能够保持饮食上的禁忌?
尽管昆虫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并且富含蛋白质和脂肪,但这里面有一个热量回报率的问题。简单来说,由于单个昆虫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同样为了填饱肚子、获取相同的热量,需要收集许多许多的昆虫才能抵得上一只猪、一头牛、羊这样的大型牲畜带给我们的热量。而收集这些昆虫所消耗的热量,则要高于饲养家畜的热量损耗。
因此,基于一种“投入——产出分析”,使得食用这些另类食材成为一件不划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