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说实话,认识自己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做这件事需要你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而且需要你和其他人去做比较。
因为我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除非有一个参照点。
在和别人对比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哦,原来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或者是我是一个外向的人。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是一个软弱的人等等。
“认识自己”是需要建立在“观察自己”和“观察别人”的基础之上的。
每个人生命最初是从父母的眼睛里认识自己的。父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同面向。
二、
我的朋友小A跟我说,她觉得她的母亲总在她身上贴一些负面的标签。
譬如说她“懒惰”或者“不听话”之类的。甚至带着贬低和嘲讽的意味。
她为了反抗她的母亲,于是就继续懒惰、不听话比以前更甚。
如果这个母亲不具有反思能力、人格不太完善的话,可能会激发母女之间的战争。
在家庭教育体系中,我们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父母、疏忽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情绪辅导型父母。
疏忽型父母是最糟糕的父母,疏忽意味着对孩子的不关注、不在意。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严重缺爱的。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会忽略孩子的主见和需求,这样的孩子是被压制的。
放任型父母缺乏育儿知识,对孩子太过溺爱,无条件包容。使孩子不能够适应充满规则的社会,与人合作能力差。
情绪辅导型父母是足够好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会体察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疏导、修通生活的误区和盲点,而又不过度放任孩子。
所以家庭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三、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于是我们的自我会逐渐清晰起来。对于自己的性格和自己擅长做什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B是一个争强好胜且爱挑战的人。她知道自己是偏内向的,而她的母亲比较喜欢偏外向的妹妹,于是她发誓要“变成”外向的人。
她学习各种人际交往法则,接触很多人,练习自己的对话能力。
结果她觉得她成功的变成了别人眼里外向的人,但是她总是感觉特别累,特别疲惫。
一个内向的人只能适度扩展自己的边界,但是绝不可能变成一个外向的人,除非她牺牲真实自我,代价是她会过度消耗、活的异常的累。
而一个人想要自己活得舒服,就要做真实的自己。而且她要乐观的明白,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她的妈妈那样,过度喜欢外向的人。
做真实的自己一定会吸引来喜欢自己的人事物。
四、
一个人一定要清楚明白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
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来折磨自己。那样会让自己活得很拧巴。
我记得过去我一直有一种自恋感在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哪种工作都能胜任,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妄想。
那是一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好像超人一样的。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自恋感必然会被现实碾成碎渣渣,很多挫折感就会袭来。
后来我才真正规划我的人生,什么是我擅长的,我从事哪些工作才会更多的开发我的潜能,同时也会让自己和工作更加协调。
认识自己更有利于个人的成功。
譬如我就在跟教授(一位好友)讨论我的人格的时候,认识到我实是一个非常注重短期利益的人。
如果短期之内得不到效益很可能会提前放弃。俗话说的没有长性,不能坚持做一件事。其实这种性格特质是非常不利于个人事业发展的。
我很小的时候就是经常干会这个,玩会那个,但是真的没有一样拿手的。
但是当我知道自己的这个短板之后,我会调整自己,让自己多注意坚持,注重长远利益。这样就有效地避开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
所以认识自己对个人的发展真的很重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哪块料,做好职业规划更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