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
第一次用摩拜的预约功能,是在和媳妇逛万达结束后,天刚下过小雨,空气清新的很,回家的路是一条存在了几十年的老路,路两边是陈旧的家属院。
预约的保持时长有15分钟,地图显示我们距离车的位置并不算很远,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说笑,大概还剩下3分钟的样子,我们找到了预约车停放的地方。
预约的两辆车夹杂在许多其他自行车中间,如果不仔细找,还真很难发现,当时恰逢周末,摩拜和ofo都搞免费骑车活动,车的资源很紧张,经常是刚有人将车停下,就有另外的人来骑走,因此我当时觉得摩拜真好,预约功能真是太人性化了。
然而,很快我就体会到了预约功能让人无法忍受的弊端。
周一,公司照例有晨会,规定8点半到,周末玩的high,晚上睡的晚,起床晚了点儿,下地铁的时候已经是8点22分了,离公司还有大概15分钟步行的距离。
我很淡定,因为我看到了一辆摩拜刚好就在路边孤零零的停着,“真是天助我也,”我很屌丝的兴奋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摩拜APP,点击扫码用车,没有预料中“啪”的一下开锁声,有的只是屏幕底部黑黑的一段提示:“服务暂时无法使用,请检查网络之后再试”(具体记不太清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退出摩拜APP,然后再次打开扫描,看看手机上的时间,已经过去1分多钟了,这次扫码倒是没有让我等待很久,直接就弹窗提示:“对不起,当前车辆已被人预约,请选择其他车辆”。
周围根本没有其他单车,无奈,只能步行(小步快跑),结果迟到了五分钟。
两次不同的经历让我对预约功能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思考。
当我时间充足的时候,我可以以一种很轻松的心态打开APP地图找车——预约车,不想骑了,也不用管它,反正到时间它会自动取消。
而当我时间特别赶的时候,我就不太相信地图找车了,更不会用预约车的功能,而是身边有车的话就用,没有的话,宁愿坐11路车(著名的11路车,人人都有,不知道的说明年纪太小。。。。哈哈)。
预约车的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是牵涉到实际的用户使用场景时,却会发现和原本的设想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预约的人爽了,但是预约的人如果最后并没有去,那么预约冻结期间,这辆车就处于一个资源浪费时期,对于真正需要用车的用户来说,明明车就在眼前,却不能开锁,确实是很蛋疼的一个体验。
【目前预约流程】
按照目前的预约流程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等,车辆浪费的现象出现,具体可看上面小故事中的实际案例描述。
【我为什么开不了锁会生气】
我后来反思了一下自己,究竟为什么开不了锁会生气,一开始我认为是这种设计很不好,为什么让在车子身边的人不能骑车,这不是故意气人吗?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心中真正不平衡的点可能是在预约车的人最后所付出的代价和我这个没预约的人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一样的,都是1块钱。
同样是1块钱的付出,为什么他远在其它地方却享有车辆的使用权,而我明明就在车子旁边,却只能望洋生叹。
【未来预约功能的趋势】
人就是如此,有时候渴望免费,有时候又会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付出同样的代价获得的结果不同的事情,时至今日,仍然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
滴滴刚刚暂停补贴的时候,好多司机都说肯定不会用滴滴拉人了,滴滴默默涨价的时候,好多乘客都骂再也不用滴滴了。但是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人们的心理会不由自主的安慰自己,我今天打车贵了,也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司机等我了,我预约的。
那么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区别于普通服务的特殊服务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心里一开始就是有思想准备的。
人性这个东西,设计产品的时候,也许考虑的也有,但是真正将人性融入到产品中,炉火纯青的贯彻整个产品的思想,却是需要经过大量用户数据的沉淀。
摩拜的单车预约功能,未来肯定会额外收费,即使摩拜本意不想收,逐渐增大的用户量,逐步扩大的预约用户和非预约用户之间的矛盾也会迫使摩拜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理想化的预约策略。
人性具有贪婪,就有自私的属性,那么就必然不会忍受不公平的存在。
单个个体的时候,不公平只会隐形的存在于自我心中,但是当群体形成的时候,这种个体身上的不公平就会被无限的放大,交织,生成新的不得不重新审视的矛盾。
产品设计者所追求的公平,是理想中的公平,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是建立在所有用户都是相同性格,相同社会阅历,相同教育背景,相同家庭背景,群体内部个体完全一致的情况下。
然而实际上群体中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真正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每个个体心目中的不公平,而想要消除个体心目中的不公平,核心点就在于创造一个统一的更大的不公平去掩盖个体心目中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