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母校法学院举办的讲堂活动后,写下的观后感。
【正文】
李老师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通过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法律对学生的要求、谈办案、谈学习,四个方面展开来谈,使人受益良多。
在美国,律师行业几近走到了顶峰,中国的律所也在走向大型化、专业化,可以说,中国律师行业前景光明。作为一名本科没有法律学习经历,进入硕士阶段,才开始接触学习法律的学生来说,对法律、以及和法律有关的职业,所知甚少。律师,作为法律学生未来的一大出路,良好的职业前景,也是我们学习的一大动力。
动力,只是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法律的根本。李老师通过分享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高校的校训,展示了,学生需要培养何种品格才能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正如他的演讲题目那样所说,睿智、忠厚、有文化可以概括法律人的三个递进阶段。
睿智,代表着聪明、机智、灵性。换种表达,或许可以称为对法律知识有种通透的理解力。法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不像理化学科一般是非对错区分清楚,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积累,对同一段法律术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也是常景。但正如人生的阅历或许百般不同,但人类共有的、贯通的优异价值观却大同小异一样,法律作为人类思想的凝结,在漫长的时间中,被实践所选择,所淘汰。甚至,全球法律之间的学习、交流、融合、借鉴也是常态。法律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相对独立又融汇贯通的规则体系。当今的法律学子,虽然不能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如果将法律比作一座高山,如今的我们,可以轻松走过前人铺就的平坦大道,站在半山腰上;往上路途坎坷,需要自己选择前进方向,而充满思考的选择,则会事半功倍。
忠厚,包含厚道,宽厚,仁厚,而厚道、宽厚、仁厚,则分别体现在人性、智慧、文化三个方面,是层级的递进。我高中的母校曾教育我们时刻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毕业六年,阶梯教室中这句话的标语依旧铭记于心。李老师同样告诫,成长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并不简单,要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记住法条,学会应用只是最浅薄的表象。拥有良好的品行必不可少。虽然不能简单断言品行比知识更重要,但在知识前行的路上,缺乏高昂的、积极的、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必然会成为法律道路的阻碍。
有文化,则代表着知识的厚积薄发。李老师推荐我们多读各类书籍,无论是文学、哲学,还是政治、经济,尤其推荐中国外国人物传记,都能对学习法律起到促进作用。开学六周以来,我们的法理学老师马剑银老师也对我们说到,法律的发展过程,是从世界本质的“一”出发,由各个流派,走向了“多”的过程。这是主观反映客观的逻辑结果,而人的这种逻辑表达,必然受到人所处的社会、人文、物质等背景影响。多读书,多积累,才能对法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另外,有文化,也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确有助于培养人的法治信仰和社会情怀。而这,是法律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
因此,在关于律师如何办案的时候,不能缺少语言文字的功底、知识的积累、坚持不懈的锻炼以及客观公正的信念。法律,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国的语言文字中,都代表了公平公正,是一种必须坚持的规则。睿智、忠厚、有文化正是对法律成功人士的内在要求。其次,平日里各种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这将有助于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抓住重点,掌控节奏,拥有直中靶心的魄力。当然,有思想,还需要完整的表达。清晰干练、逻辑敏捷的表达能力是一名律师所需的技能,而这项技能,离不开读书,更离不开平日里的锻炼。
最后,作为刚刚迈入法律学堂的法硕学生,若想学好法律,我认为,我现在所必需的,是严格的自控力。法律的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考验。作为一名研究生,更应该对自己的时间加以严格控制。每一天的时间永远都是24小时,但留给自己人生的时间,却逐渐缩短,所以听了李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紧迫感。抓紧时间,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上的任务,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小夜猫卧九台 于2017年10月18日晚写
【写在最后的话】京师法律实务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邀请了李晓斌律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优秀的讲座。本人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将观后感分享到朋友圈,以后也会发一些专业上的学习或者心得。还请各位前辈、老师、朋友、同学多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