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樽江月
“你一个月可以读几本书?”
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
我想了想这还真说不好,因为有时候会忙一点,只能看一两本,有点时候闲一点,看四五本。
“你有学而不能运用的感觉吗?”
“有啊,经常有的,甚至觉得98%的内容都没怎么用上。”
“那意味着没有你没有真正理解。”
“可能吧。”
“如果你读的化为你的血液,那你一定能够运用出来,又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任何东西没有达到目的都是种浪费,如果学习没有理解,那还不如看电视来的爽快。”
“哈哈,那倒是。”
“我有个提议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读书枯燥吸收力差的问题。”
我微信上发过去个疑问的表情。
“我想的是,把知识聊出来,把当天读的书分享出去,提取书里核心论点,质疑的方式去吸收,两人讨论,交换思想的方式,而不是坐井观天的读书方式,狭窄,给什么吃什么,这种绝对不可取,所以把学习的知识点聊出来,我是觉得比什么总结更有效,更灵活。”
我深表赞同。
其实和这位朋友之前本来没多少交集,也很少联系,但一通聊天之后,发现三观如此相似。
朋友果然是需要不断与人交流才能够找到的,世界上六十多亿人口,根本不缺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缺的是主动,缺的是寻找。
朋友问我当下最想要提升哪方面的,对于马上就要进入职场的我来说,感觉自己需要恶补的东西实在太多。
以前的散漫全都变成了找工作时候的无力感。但心急不仅吃不了热豆腐,更学不了东西看不了多少书。
对于阅读,现在的我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心态,不会一味地追求数量,也不会干脆不读。好读书还不行,还要读好书,会读书。
两个人经过商量之后,决定先从古典老师的《跃迁》开始。
以前看过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可能是当时读的时候不够认真,又或者自己的墙固若金汤,所以看完了整本书,感觉墙还在那里。
这就好比一个人使劲浑身解数去摇一棵千年大树,树肯定依然一动不动的,倒是偶尔落下来几片叶子,说不定还是因为偶尔飘过的风。
微信读书(一种阅读APP)的书架上也收藏了一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没看完,看了一些,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老妈大概也不知道,她的办法是让人给我算了算命,说我这辈子一定怎样怎样,我表示不信,老妈还挺郁闷,说,不信咱走着瞧。
走着瞧就走着瞧,大不了爬着瞧。反正即便你不走,岁月的车轮也会一步一步地推着你甚至拖着你拽着你前行。
“我能不能跑着呢?跑着瞧,跳着瞧。”这样想法在我看到《跃迁》这本书的时候脑子突然出现的。
对于一个工科生而言,虽然不是做物理研究的,但对跃迁这个词也不陌生。
具体的课本定义早孝敬给当年的老师了,于是求助百科:跃迁即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过程。
原子在光的照射下从高(低)能态跳到低(高)能态发射(吸收)光子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量子跃迁。
(不过对于我们人自身而言,如果当真要跃迁,一定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低能态跳到高能态,而不是反过来。)
我很喜欢朋友所说的这种交流与阅读方式,偶尔从实验室回到宿舍的路上会想,有句话说的真对,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不是脱单,而是脱贫,脱物质上的贫,脱思想上的贫,当然如果能够既脱贫又脱单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晚上的时候朋友和我讨论看了一个小章节的内容都学到了什么,于是我就把我们各自体会比较深刻的一些点做了以下整理。
1、用投资的眼光看人生
里面提到不管是精力还是时间,其实都可以把它当成“钱”。
拿钱来干嘛呢?
不仅仅是消费,买用完就成垃圾的消耗品,而且还可以把它当成投资,融入现金流,比如买书,看起来也是消费,但是这种消费能够带来另外一种收获,精神上的又或者技能上的,而不简单的成为两天后不用的废纸。
精力和时间也是一样的。就比如咱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同样是在22:35的时候,我在和你一起谈论,室友在看综艺。
不是说哪种选择好或者不好,毕竟综艺谁也不是没看过,只是当下用的地方不一样,肯定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那作为一个拥有精力和时间的投资者,肯定是需要一定回报的,而不是像看综艺一样,哈哈一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朋友的理解力很强,她说:“我从你结论中得出的结论是延迟满足的投资性注意力来修炼自己,必然成大树。
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如果和及时行乐的人聊未来,他可能会给你说,聊什么未来呀,你都不知道未来和意外哪个先来,有的今天还活着,明天一个地震,一个车祸......所以不如好好享受现在。”
朋友接着说“消费分一次性消费,就是满足长期当前的短时的欲望,另一种是增长性消费。只要是能够提升你认知能力的人,事,物,信息,都将是你的长性消费。生活的快乐取决于成就感和征服感。”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怎么理解?古典老师给的建议是,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都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
这样的话,即使从最细小的事情开始做,大方向也始终保持一致,有序而不乱。
所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先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前段时间因为找工作心切,一个机构给我发通知说我简历通过了,但需要交考试费,于是就着急忙慌的去交了,并没有加以甄别,结果被骗了。
不管大事小事都一定不要着急,看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3、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
这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伴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越大洋。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各个地方政府在以往的力度之上想尽办法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用于吸引各种高科技人才,包括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回国发展。
事实证明颇有成效。很多海外留学生纷纷回国发展,国内也涌现出许多90后CEO,他们的成功无不得力于时代的发展机遇。
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所有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的上升。每隔几年,他们突然上一个台阶,眼界、想法、能力、调用的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这就是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
猪站在风口上尚能飞呢,何况是雄鹰。
4、一种信息时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什么是未来的职业通用竞争力?
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
以前是资源匮乏,所以最困难的是很难拥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而且还要担心有一天那些宝贵的书籍会不会被某个君王给埋了给烧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哪怕只是为了稳妥,也要把它记在脑子里。
但是当下网上的资源太丰富了,重点不是人们的记忆力,而是一个人的整合力,搜索力与辨识力。不然会失去自我,盲目跟从。
这一点也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还不太明显,等到研究生阶段,发现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了,因为即便你知道了他们的定义是什么,不会理解,不会运用上实验实践当中全没用。
甚至考试的时候,有些课不再是固定的一张试卷,而是要求你看大量的论文,然后写出一篇带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却不是每个个体都崛起的时代,顺应时代的人跃迁式崛起,其他人舒服地被机器圈养,这是一个留下少数巨人、一堆侏儒的时代。
高手”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暗箱”。
(未完待续……)
PS:感谢你看到这里。
我是一樽江月,记录自己的小生活小感悟,平常喜欢跑跑步读读书。也许是平常一个人惯了的缘故,所以并不太知道怎么做读书分享,很高兴遇见我这位朋友,更多的时候都是她在说我在听。这个我要一点点改正。
如果你看完这篇有好的建议又或者多少能启发到你,也欢迎和我交流,大家一起学习,共同努力。
跟着《跃迁》,一起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