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作出精确判断。个体虽千变万,但万变不离其宗——SherlockHolmes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为自己留下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交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今天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行为到底取决于什么?其实随着对自己、对社会的不断解读,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会发现你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并不仅仅取决于你,而是取决于在某个环境下的你。举个例子,我身边有两个同事,一个男生平时是一个很正经的人,甚至有一些腼腆,而另一个女生平时特别放的开,喜欢开玩笑,之后有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去酒吧,然后我发现腼腆的男同事是第一个下去蹦迪的而另一个女生却怎么邀请都不去,两个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
在社会心理学里是这么定义的,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绪,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构建。很有意思的点在于这里,我是基于什么的因素判断,去了酒吧一定是那个女同事会比男同事放的开?另一个点是为什么在酒吧这个环境下,平时的男同事变成了“另一个人”,女同事变成了“这一个人”。我想这样的例子或者是意外,是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碰到过,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难听的话(“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为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是心情不好”)。而婚姻过得不幸福的人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人品上去(“他就是看不惯我,不爱我了”),从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如此,由于另一方预期可能会听到对方充满挑衅的回答(“要你管,你算什么东西”),他们很可能自己马上也就变得暴躁起来,这样使得双方验证了一句话“他就是这样的人”“看来他真的不爱我了”,使得对方成为自己心里的某种预期,这也是大多数争吵的原因所在。就像人们总会预期教授的的孩子肯定是聪明的,富有魅力的人一定是热情的,竞争对手总是不断制造麻烦,这些我们心里的预期总会十有八九成为“现实”。
社交信念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别人的偏见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在工作中有的人把你的怯生认为是不合群,因此而冷落怠慢了你,这样的举动又使得你对此人更加冷漠甚至认为这个人不喜欢你,因此更加疏远这个人,你这样一来,你的言行便最终成为证实你确实不合群。
今天我们从决定行为的角度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举了一些例子,希望从这里产生一些启发,后面我将会不断的深入分析,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对你的人际关系总是很差或总是和人产生矛盾,那希望我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认识到一些以前你没有想到的问题或者是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你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后面我们将从心出发,改善我们的未来。
今天也留下一个疑问:如果在二战时期,你是一个军人,上司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