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讲的是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使自己面善起来,胡适也也曾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可是我们读了这么些年的书下来,平静的时候依然是面如死灰,可怖至极,生气的时候丑态极现,全无一个读书人的样子,细数一下我们都读了那些书呢?一个故事足以说明.....
2004年,从北大退休的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在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是这样向同学们宣传的:你们都想进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了,因为他已经退休了。这是他头一次到中学讲课,这个机会难得啊。头一回上课,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可不到一个月,空旷的大教室就只剩下了不过二三十个学生。钱教授伤心了,是自己讲得不好吗?当然不是。一位同学在写给钱教授的信里揭开了谜底:“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与高考无关的书不读;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与就业无关的书也不读;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与生计无关的书依然不读。由此就可窥见一斑,我们在干什么呀!我们读书怎么如此的功利,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如果都这样,读一辈子书,除了把自己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还剩下些什么,
面目可憎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太重视技能学习了,好像只要学到技能就算真的学到了什么,各大网站微博一看教你怎么做的文章书籍特受欢迎,而关于为什么做的文章书籍几乎没人看,大家都想一夜学会这个那个,成为个个行业的精英,如此这样完全忽略了心灵的重修与建设,最后学到一半放弃甚至走上邪路也就太正常不过,据说在少林僧人,一边学武一边参禅修佛,武者,力量强大也,练多者戾气会重,只有通过参悟佛法化解,否则伤人自己走火入魔,有道高僧武学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屑去揣测那些技法性的东西,更痴迷于佛法的无边,感化众生,懂得众生的不易,就像我们学画一样,刚开始一直希望自己进步快点,使劲的研习各种表现技法,刚开始可以,后来发再这样越画越丑,越没意思,大部分人走到这里就没信心再学了,心不动画笔再动一切都没有太大的意义。慢慢的明白其实画画也是在修心。记得有一次我为驾考之事5点就就起床,经过菜市场的时候,前堵后拥,一股无名之火油然而生,连按喇叭数十次,催前车速行,口中不免几句咆哮与谩骂,车速也比较快,以显自己有急事要做,等匆匆赶到,竟无一人,等心静下来,仔细想想,自己为何变的如此粗俗野蛮,车速如此之快,全然置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对早上三四点就起来讨生活的人,如我父母一般的人毫不爱意,毫无悲悯,究其原因,本性不坏的我心中有事,人常说心
中有爱,处处见阳光,现在许多人,想我一样,一直以读书人自诩,心中无爱,更多是杂事烦身,心中只有苦闷怨气不顺,这一切有时都写在脸上,对外人有敌意,对家人有怨意,好像全世界他最痛苦,即使拥有有金山银山也如同粪土,吃着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毫无幸福感而言,从那以后,我推掉手中的一些事情,断掉一些不必要的交往,把每天的时间空一部分留给家人与自己读书,让自己有一个鲜活丰盛富有色彩的生命,更希望自己有一个乐观向上,阳光的形象示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心有怀抱,心底澄澈,拥有自己的大自在,只要学会放弃那些太过功利的毫无意义的蝇头小利,花点时间读读那些“没用”的书,或许真的会感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