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小十九打卡
这30天想学习有关运营的知识,打卡内容为我阅读相关文章后,记录重点内容,附上自己的理解。
今天的文章是黄有璨老师2014年2月25的公众号文章《浅谈社区型互联网产品的运营》。
文章主线:创建一个社群并保持活跃度
社群成长的关键节点:1.创建 2.建立信任感 3.去中心化 4.自主生长
第一部分:创建及获取初始用户
1.群名称要起好,走严肃正经风或是搞笑幽默风都可以,但要注意你创建社群的初衷是什么,要让群名称尽可能直观体现出来,让成员明白自己来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以我们的群名“晴格格 | 小小班考察队”为例,晴格格是格格的个人IP,群主是格格,我们来这个群也是冲着格格来的;小小班考察队,从为什么是从原来的预备队升级为考察队而不是课程群或者分享群呢?来看格格的这段话:“本群不是课程群,也不是分享群,只是提供一个安静学习交流的小圈子。交流更多是零散的,我会视情况安排一些主题分享,前提是让我看到大家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4个关键词:学习交流、零散、主题分享、行动。格格对这个群的定位就是我们主动自发去学习,学习内容不限,学完了多输出多交流,注意吸收碎片交流中的精华,当然格格作为发起人,会带领我们做一些学习和练习,至于学什么,那我也不知道啦,一起期待吧(最初定的是好玩的赚钱的小项目,每个人都必须参与)。】
运营社群是个很耗费脑子和时间的事,所以建群之前,请想明白我建这个群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希望带给成员什么,我希望收获什么,我能有多少时间精力投入这个群。如果想不清楚这些问题,个人建议还是不要贸然建群了,可能会一次次消耗掉对方对我们的信任感。
2.群规和群价值观的确立。
大家还记得吗,在我们刚进预备队的时候,格格就打预防针说自己的规则特别特别多,二弟问都有啥规则,格格的回答是:“所谓规则,都是约束不守规矩的人。所以,只要大家目标一致,那些都不事儿。”格格的话说了关于群规的两个最重要决定因素,群主的要求+成员遵守及自发迭代出共同默契。
我们都进过很多微信群,一进群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大段群规,不许xxx,不许xxxx,有几个人会认真看完那么一长段话都做了哪些要求呢?我会认真看一遍,但你问我记住了多少,不好意思,还真没记住几句。
我理解有些冗杂的规矩是不得不讲的(比如不得发布政治相关言论,不得乱加好友爆粉否则就踢出群),但现在都讲求“小而美”的项目,如果我们做社群,做小而美的社群,大家觉得适合照搬这么长篇大论的群规吗?是不是该符合群的调性,把大段要求变成潜移默化的细节去熏陶成员,让大家自发、自愿、乐意去践行呢?
关于价值观,现在都讲求利他,当每位成员都可以做到利他时,我们的社群价值观是不是就自发形成并且凝聚成一股力量了呢?
3.初始用户,黄老师说大部分来自身边的熟人或是在精准渠道进行宣传,未详细展开。
但就我自己而言,和熟悉的人开小群闲聊天可以,如果一起学习,我总有种羞耻感和想逃的感觉,和不熟悉的人隔着手机反倒可以很真诚的去聊天。这是为什么呢?这部分得好好去探索下原因。
第二部分 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1.黄老师说除非群主有非常明确的IP,不然大多数群,成员进群时都是抱着观望心态的。能否打破观望心态,在社群里和成员建立信任感,让成员对社群产生明确的价值诉求和依赖,决定了我们的社群能否变得活跃。文章是14年写的,非常有先见之明,看看最近两年兴起的个人IP打造课程,就知道网络环境里大家对个人IP的诉求有多么强烈了。那么我们顺应潮流来,一方面做好自己个人IP的打造和加深大家对我们IP的认知,另一方面要生产超出成员预期的价值,让成员对我们产生好奇、惊喜、感到安全、再到依赖的感情。
作为一个正常人(天生爱吐槽爱抱怨负能量的除外),我们只有在信任一个社群感到安全的时候才会去产生更多行为,变得主动,变得愿意去提问和吐槽,所以当我们的成员也有这些表现时,恭喜你,说明她开始对你产生信任感,对你的社群产生信任感和粘性了。
【我们群里的小十八就是最佳案例,格格告诉她在社群里要多活跃才能被记住,她信任格格,所以她就去做了,她做了后大家对她确实产生了印象,小五在文章里提到了小十八,这个行为就给了小十八正向反馈,那么她就更愿意去在群里活跃了。】
2.硬币有两面,所以在信任感和价值建立起来后,成员对我们的期待值也会更高,甚至不封顶式增长,严重时会转过来攻击我们(就像明星的真爱粉突然转黑粉,那她的攻击力可比真正的黑粉大多了)。怎么做好用户预期调整和满足用户预期,是个实际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
第三部分 去中心化
1.再次感慨黄老师是专业人士,我前段时间才听到的去中心化,人家14年就玩起来并且能讲出来了,服。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理解就是弱化中心人物(群主)的突出位置,把各个成员和群主的单线联系变成群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的网状联系,如图1图2所示。
为什么要去中心化?看图1 我们可以直观知道,如果没有中心人物,这个联系网就会中断崩盘,但图2中,去掉中心人物,虽然联系网也有损失,但仍然可以继续运行且受波动的影响不太大。
去中心化的常用方式有两种:
1.挖掘培养追随者,KOL孵化小的KOL。
这就像我们说的群管理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设置管理员,管理员是怎么选择出来的?如果你创建社群,要设置管理员吗,各自分工是什么,你会如何驱动管理员?管理员和成员有矛盾冲突时你会怎么处理?
【格加快闪群里,格格设置了五六位不同的“XX官”,比如小四是信息官,帮我们转发每天的分享精华;猫猫是文娱委员,帮我们主持毕业典礼;我是学习官,并不是我学习好,而是每天在群里屁话多......还有美丽官,带我们每天敷面膜等等。格格为什么要设置这些不同的XX官呢?我的理解就是把每个人的特点运用在适合的地方,帮助格格分担一点的工作,班委及时响应互动起带头作用,而且委以官职会让大家的心理体验感更好,有种“我很特别”的感觉和责任感。】
2.引导,帮助成员间建立关系。成员会依靠在社群里频繁密集的交流快速熟悉彼此,建立超越陌生人、普通网友的关系,群主就是正向催化剂,来加速这种关系更快反应的。至于会产生什么多样的联系,就要看两个成员彼此的诉求、资源是什么了。
就像现在的很多社群,群主会设立进群门槛,把有不同资源的人集合在一起,在群里帮他们对接,这样是三方互惠互利的过程:成员对群主产生感激和更加信任,成员间达成合作共赢。
怎么促成成员建立关系呢?黄老师说主要有依靠讨论互动和依靠共同行为两种方式,没有做详细解释。
第四部分 社群自主生长
1.网状联系搭建起来后,成员会有意识、主动的在群里输出,会自己开启话题,会自然的发生各种无法提前预测的事,这是运营人员最希望看到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注意,在明确好界限后,让成员自由生长,管理人员要放手不再去限制成员的行为,但要及时鼓励成员做得好的地方,用正向反馈给予信心,使他愿意更主动的继续产出,做的不对的地方也要及时制止并予以警示。
2.用自己的影响力(哪怕很小,但你是群主,你就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去扶持群内产生、沉淀下来的优质内容,利他心理,去帮助大家做得更好更大。一个好的教练会培养无数个好的运动员。
3.正视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想各种方法去激活并且保持社群活跃度,但是不过分焦虑。每一次创立社群,不管发生什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对我们来说都是成长,要记得做好复盘反思,每次都有成长比短暂的成功更重要~
【在格加群和小小班,格格为什么一直强调我们要活跃,不然她没动力坚持?因为我们如果都潜水,不给格格反馈,那她就不知道自己邀请来的老师做的快闪分享对我们到底有没有用,不知道我们听没听,这样一个人唱戏是很容易没意思的。成员需要我们的点赞,群主也需要我们的反馈呀。
除了给反馈,我们也要主动去分享,哪怕是一段让你有感悟的话。这样不仅是在转述,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是在分享,给其他成员带来新的视角。相互激发和分享的去学习,会带动更多人参与,会让社群的氛围越来越正向积极。
思考题:为什么电商实操群里,格格不让大家说废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