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的侄女要去读寄宿学校了,小学三年级,两周回家一次。鼻头一酸,想起一段段往事。
初二我14岁,父母决定把我送到全县城最好的中学读书,虽然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是前几名,但农村的学校教学质量太差,周围的环境也复杂。环境主要是周围同学对你的影响。那大概是06年,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夫妇都出去打工赚钱,孩子撇给爷爷奶奶带,可是爷爷奶奶把农活干完,让孙子们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精力已然耗尽,再指望本就没读过书的老年人把小孩教育好,基本不可能。
因此,在村子里上学的孩子,要么混成一片成为学校里的混子,打架旷课偷东西,要么默默地学习,尽量不去惹那些坏学生,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读到了初一。
初一明显感觉课程多了、难了,越来越跟不上。尤其是数学,突然感觉难了一大截,小学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初中数学课却完全听不懂,100分的试卷只能考30分左右;但我的成绩还能勉强维持在班里前三,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副科”学的很好,大家重点都放在“主科”——数学,语文和英语上,我就重点学习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各科都是百分制我的总分就高;第二是因为整体水平确实太差,我数学考30分算是学校中等偏上的。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家里没人管,自己又没有意识,情况就越来越差,大不了混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所以一大批农村孩子就这样失去了很多机会。
我被送进了县城里最好的中学。
读的是寄宿学校,全封闭式管理,校外到寝室有五道门,寝室楼挨着餐厅,餐厅到教室三十米吧,真正的三点一线,一个月回家一次,可我一周要回家一次,虽然只有半天。周六只有上午的课,下午一点钟左右,步行20分钟去坐三轮车,40分钟到家,然后就去跟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疯狂的玩,去庄稼地里烤红薯,挖花生,抓蛐蛐,摘樱桃,打扑克,吃完饭就疯狂地看电视,第二天早晨7点天刚亮,我爸骑20分钟摩托车把我送到乡镇的街上,再坐三轮车原路返回,到学校能赶上周日的早自习。寄宿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寄宿楼是全县城最好的住宿条件,不到20㎡,四个上下铺,八人一间,带一个卫生间,自己打热水、买饭、洗衣服,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寝室是按成绩来分的,同寝室的人成绩都差不多,那些从农村来读寄宿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特别上进和听话的,但成绩普遍都不太好,当然也有一部分坏孩子,这些学生基本都分在成绩差的寝室。曾经半夜我睡的迷迷糊糊,室友带着五六个人从窗户跳下去,去网吧打游戏练级;还有人枕头里藏了一把很长的刀用来防身;中午在寝室吃饭,两个室友大干一架把水壶脸盆摔得稀碎;也看到同学跪在地上向父母认错流泪,保证好好学习。
我还隐约地记得早高峰洗漱和晚高峰睡觉的那段时间,8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的尴尬,寝室微妙法则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你想赢得大家的尊重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武力要么成绩。我也被别人欺负过、误解过,所以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沉默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地读书,因为没有人会尊重一个成绩不好又不太爱和大家说话的人,寄宿学校的第一年除了拼命读书,就只剩下想家。
后来成绩变好有了安全感,才慢慢地适应了环境,住进好的寝室,开始结交一些朋友。
一晃十几年……
虽然那段日子过的很苦很压抑,但我一直心存感激,再后来学会了打篮球,全校第一,考研状元,生活的越来越好……都跟那段半夜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的寄宿生活有关。
我不知道是否十几岁孩子的世界都这样,还是我正好处在了那个环境中;只是时间太久变化太快,不知道现在小学生的世界会不会更加温暖。
我的宝贝呀,新的一段旅程,你可能也会遇到很多超出认知的东西,或开心或伤心,我都希望你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