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这种情况:
你读了一本书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收获?
有。
其实不止是阅读了,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种情况。
2.
这个月初,我的老板安排我去曼谷参加一个设计美学团,我们游览了TCDC(泰国国家设计中心),曼谷城市图书馆,设计大师的工作室,有茑屋书店团队打造的open house,还有米其林餐厅··· ···
我的感受是,真好,真好,真好。
什么?
你问我好在哪里?
——这,我··· ···我在open house呆了一天,在那里画画,写作,可开心了。
3.
对经历的事是这样,那对人呢?
比如你又(为什么要加又)新认识了一个对象,你的可爱的妈妈问你:
你喜欢他TA什么呀?
你会怎么回答?
说说TA的长相照片,是做什么的,家乡家庭父母,性格··· ···
好像,我们还真没有怎么仔细想过。
于是我们一般会说:别问那么多啦,就是感觉啊!感觉对了就好~!
4.
对事,对人,尚且如此,对待一本书,看完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也说不上哪里好,其实也就不奇怪了吧。
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对于这世界的认识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就像你用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发现居然是模糊的,这种模糊就是叫“失焦”——因为没有对焦,失去了焦点。
咔咔咔——
你一直在读书,一直在学习,一直在看世界,一直在努力··· ···
哎,拍了一堆模糊的照片。
5.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处于“失焦状态”,对吗?
我们看看自己的朋友圈这两天发生了什么。
昨天新世相的海报在朋友圈刷屏,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转呢?好像这个内容跟他们也没有多大关系啊?你怎么看?
李敖先生昨天也驾鹤仙逝,这个嘴巴和大脑都超级锋利的男人,在属于他的时代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怎么评价他?
霍金先生也回他的星球了,他的果壳里的宇宙,时间简史讲了什么?你觉得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O__O "…
你看,我们好像知道天下事,但是一旦被问到“你怎么看?”的时候,好像都懵逼了。
这就是失焦状态。
6.
那你会说,你这说得也不对,我总不能对什么都看的清楚吧?要是什么都能清清楚楚,看得透彻,那岂不是全才了?
对,当然不用,失焦状态对立的,就是对焦状态。
一张照片,要想把要表达对象突出出来,就要把焦点放到主体上面。
不信你看你的自拍照:
你的头像是清晰的,但是背景一定是模糊的。
也就是说,因为焦点不一样,所以你观察到的也会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问题变成了:怎么才能拥有对焦的能力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看看专家们有什么和我们不一样的。
7.
一个品酒师他的味觉和嗅觉是远远超过我们普通人的;
一个围棋大师,他看到一个棋牌的时候,看到的是“组块”,《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提到说,围棋大师在看一个随意乱摆出来的棋盘和我们看到的效果一样,但是如果是一个棋局,他对棋子的布局的理解度就是我们很难比得上的;
我们看到的是繁星点点,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他看到的是星座的布局和运动的轨迹;
所以,对焦能力,就是专业思维。
所谓的一个人将一件事看得透彻,是指他具备相应的专业思维,能用这个专业思维去聚焦,排出一张主次分明的照片。
8.
我来讲一个我自己聚焦的例子。
前段时间,我在看一部动画片叫《镇魂街》。
动画片,不就是消磨时间的事情么?
确实是,也就是说看动画片的时候,我们顶多爽一下,拍了一堆模糊的照片,然后就没有了。
但过去一年我做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这种“拍模糊照片”的状态。
比如《镇魂街》这不动画片,我至少4次对焦,拍了几张不同的照片:
- 镇魂街的故事剧情是典型的英雄之旅:主角处于平淡生活状态,忽然有“使者”出现,主角拒绝召唤,大魔王摧毁主角的舒适区,主角被迫走上英雄之旅··· ···
- 镇魂街里有三国和水浒的人物,第一季出现了三国里的典韦,魏延,关羽,张飞··· 水浒中的燕青,大魔王派系中有希腊神话中的三头地狱恶犬··· ···
(也许第二季,会有西游记的诸神和希腊诸神也说不定啊啊啊) - 我在看动画的时候,看到了很多2D转3D的画面,这种技术在日漫中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国漫也能做得这么好,很棒
- 追完第一季,闲着没事,我看了一下团队制作的纪录片,然后了解到,原来一个动画片从最初的漫画版本,重新编剧变成动画,原来需要这么多个环节,这么多人参与,看到了很多项目管理的执行。
你看,原来我看《海贼王》《火影忍者》(我才不会说《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哪有会暴露年龄)的时候,我就是觉得爽,好看。
但是我现在看的时候,我会产生专家式的“对焦”视角。
那问题来了,我是怎么做到的?
9.
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开始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屡屡提到了一个影响他生活、学习和决策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建立在他称作为「多元思维模型」基础之上,他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
他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型。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有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他们在学校中是失败者,在生活中也是失败者。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
10.
我是怎么锻炼我的多元思维模型的?
过程很简单:
- 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去涉及相关的领域:
比如我关注的是个人成长,但是个人成长却和下面的专业领域相关:
- 市场营销
- 项目管理
- 经济学
- 编剧
- 故事写作
- 认知心理学
- 消费行为学
- 商业思维
- 产品思维
- 视觉表达
- 个人品牌
- 练习对焦
我每个月尝试研究一个领域主题,每天要阅读3个小时,然后在《梦想早读会》用30分钟将内容分享出来。
比如我们有一个月在读编剧和故事的书籍,那对于一本编剧的书,我是怎么准备内容的呢?
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我强迫自己去寻找3-5个案例来解释。
比如英雄之旅,这样一个框架,我就让自己去分析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片,看看是不是能对应上;
比如《救猫咪》这本书中提到的故事的十几种剧情结构,我就去看当下热门的电影,然后对号入座,看看这部电影是属于那种剧情结构。
读消费行为学主题的时候,我就去找身边的广告和海报;
读个人品牌主题的时候,我就去分析身边那些活跃的知识IP们;
··· ···
11.
这样的主题阅读和对焦练习,让我开始不再从单一领域看待一件事。
比如在简书上写文章这件事:
用户思维,让我去思考我要写给谁看;
产品思维,让我思考,我的文章要提供什么?
视觉思维,让我思考,在段落,图片插入方面,我要注意什么;
营销思维,让我要在标题设计和软广植入方面有了一些小心机;
项目思维,让我不会只关注今天要写什么文章,而是我今年要写什么书,我怎么用零碎的时间通过一篇一篇文章达成;
··· ···
所以你看高手们是怎么做的:
《梁宁-产品思维30讲》是讲产品思维的,却用到了认知心理学,大脑神经科学,设计思维,社会心理学,职业规划,商业管理,战略思维··· ···
12.
绕了一大圈,我们回到我们的问题吧:
读了跟没读一样是怎么回事?
答案应该就出来了:
对了和没读一样,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对焦。
你觉得收获了一堆知识,你记了一堆笔记,你觉得你有收获;
但知识是属于这个世界的,放在书里,放在你的笔记里都不是你的;
读一本书,其实就是要看你怎么对焦。
你站在什么角度,用什么专业思维去理解。
你怎么对焦,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我是小六,你看到什么,其实就是你自己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