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眼藏人”者,捉迷藏也。捉迷藏大家都很清楚。只是从这构词法中,捉迷藏没有“捂眼藏人”来的确切和生动。捉迷藏着眼于捉人的人,类似于“警察捉小偷”中的“小偷”,没有了“捂眼的人(警察)”和“躲藏的人(小偷的)”的互动和斗智斗勇。同时“捂眼藏人”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在这个词组中提示出一个小的细节,即要捂住眼睛,等大家藏好了,才能睁开眼睛去找和捉那些隐藏的人。这便很有一种童趣。
屈指一算,也有二十几年了,当时我还是小孩子,大约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我家住在鱼市街边上的一条小巷子中。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情形了,也无法还原当时都有谁参与了这一旷日持久的游戏。只约略记得夜幕降临,在昏暗的路灯边,黢黑的小巷子中,几个小伙伴从各家或大或小的街门里出来,聚到一起。说来也奇怪,当时家里并没有电话,更别提手机了,但我们往往约好了似的总是越聚越多,仿佛夜游的动物靠着某种气息找到群体。现在看一些影视节目,感觉小孩子总是吵闹嘈杂的,一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展现的那样。现实生活中我也觉得小孩子过于吵闹,也终于体会到朱自清先生谈到他们家吃饭,孩子们争闹时那种千军万马的声势。但当时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安静,甚至有一丝静谧。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感觉我们并不曾打扰到他人。
游戏大约是这样开始的,大家用“将军堡(即我们常说的剪子包袱锤头)”的形式决定谁将去捉人。毫无疑问这个人是在“将军堡”中输掉的那个人。游戏真的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在游戏中大家都很想当“小偷”,仿佛只有在躲藏、迷惑敌人的过程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每个人大约都想当警察吧,毕竟那种正义凛然耀武扬威的样子让人羡慕。“小偷”可就没几个人愿意当了,谁也不想品尝那种胆战心惊过街老鼠的滋味。捉人的人不仅要捂住(或闭上)眼睛,还要面对墙壁。小孩子在当时就显示了对他人自律的不信任,于是想出这样的法子来督促小伙伴在别人躲藏时不至于偷看别人的行踪。
一般的情况是“捂眼的人”高声喊出数字“1,2,3,……”一直数到“10”,他便可以解除这种限制来抓捕那些躲藏的伙伴了。现在想想这种游戏规则真是完美,数出10个数字,既不会让小伙伴跑得太远难以查找,也不会让人觉得时间太短无处躲藏,真可谓公平公正了。游戏中还规定,只要捉住一人,本次游戏便宣告结束。而下一局,将会由那个被捉的人来捉人。现在我还能记得当年自己的“聪明”,因为我就躲藏在那个捉人的孩子喊数的巷子深处,很少有人能够如此胆大,居然躲在“警察”附近。后来在电视剧中屡次听到“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句话,我便更加佩服自己,想想我在五六岁时就已经能够成功的运用这一战略战术了。按时下流行的说法,这还真有些逆向思维的味道呢。
我是这样的“狡猾”,被捉到的次数自然不多。小伙伴们就这样一轮轮的玩下来,有的小伙伴被家长叫走了,有的玩累了就自行退出,直到只剩下两三个人,大家觉得人太少了,也没意思才各自回家。当时的家长还没疼爱孩子到现在这种程度,放在手里怕捏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很少有家长出来把孩子赶回家。毕竟整个街坊都是相熟的,总有大人在路灯下打扑克,他们可以照看我们。于是我蹑手蹑脚回到家里,在院子里冲个凉或直接就躺到床上,一觉到天明。真是惬意!
再后来,大家都有功课要做了,玩“捂眼藏人”游戏的次数越来越少。好在孩子们是永远闲不住的,又在一块玩“丢沙包”“跳房子”之类的了,女孩子则更多的是玩“跳皮筋”。再大些,电视、电子游戏就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了,大家一块看《射雕英雄传》《魔域桃源》,打《魂斗罗》《三国志》等等。
几米的漫画集子,其中有两本叫《童年下雪了》《寂寞登场了》,形容我们真是恰切。随着升入初中、分班,伙伴们搬离平房,遭遇我们的初恋,童年的趣事慢慢变为记忆,我们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