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育己-好父母先把自己活明白

——明明为孩子操碎了心,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看着孩子跟我们当年完全不同的想法和追求,有时真是又着急又困惑?

——为什么‘我们吃过的盐比他们吃过的米还多’的经验,孩子好像不太‘买账’了?

——作为父母,自己心里有时那份挥之不去的焦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绕不开一个核心:咱们做父母的,自己活得够明白吗?

1. 认知是家庭教育的源头

父母在家里做的一切,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背后其实都藏着咱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家庭教育的一切,根源其实在咱们父母自己的认知水平上。父母怎么看教育、怎么理解孩子、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直接就决定了咱们会用什么方式去教孩子、去跟他相处。说白了,父母的教育行为,根本上是由咱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就是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决定的。

2. 放下感恩的期待,做本书让孩子读吧

生孩子、养孩子,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个孩子是求着父母把自己生出来的。所以,真没必要一直抱着让孩子‘感恩’的期待。 父母的一大价值,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装着阅历和故事的‘智慧之书’。父母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体会、教训,坦诚地分享给孩子,供他参考。但关键是什么?是“呈现”给他看,而不是“替”他去做、去选。得让孩子自己来“读”这本书,自己去理解、去琢磨、去思考。如果孩子都长大成人了,选个工作还得父母拍板,这教育是不是挺让人遗憾的?或者反过来说,他在遇到大事的时候,总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不是件好事吗?父母真正的价值,就是提供这份阅历参考,同时尊重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3. “考一代”家长的焦虑与期望

身边很多特别看重孩子读书、考试的家长,自己当年就是靠高考改变命运的“考一代”。这些家长们是教育竞争里的“赢家”,也是靠着读书实现了阶层跨越。正因为这样,他们心里常常揣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特别害怕孩子如果不够努力,就会“掉下去”。这种心态很常见,话也常挂在嘴边:“孩子啊,爸妈是外地来的,没啥资源,拼了老命给你创造了现在的条件,你可得争气,千万不能掉链子啊!”其实自己当年“逆袭”的经历,恰恰塑造了这种严防死守、生怕孩子阶层滑落的焦虑心态和高期望值。

4. 新生代的起点与价值观冲突

如今很多孩子出生就在一个不错的起点上,父母辈当年吃过的那些苦、受过的那些难,他们压根儿没经历过。所以,父母苦口婆心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类话,孩子们很难真正感同身受,咱们的“忆苦思甜”常常收效甚微。这些孩子物质压力相对小,他们更看重的是什么?是找到自我、精神上的满足、活出自己想要的个性。老一辈人特别看重的那些务实目标——比如激烈的生存竞争、物质保障——在他们眼里,可能没那么重要,甚至有点“不屑一顾”。这成长环境的天差地别,导致了咱们和孩子之间深刻的价值观冲突。

5. 教育方法的代际传递风险

父母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用您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将来有多大可能性能比您活得更精彩、站得更高? 回想一下咱们自己小时候,父母那会儿可能条件有限,没能力帮什么,但反过来,他们也没那么严苛地控制咱们的每一步(有点像“无为而治”),反而让我们在磕磕绊绊中摸索着长大了。如果现在,我们把一些自己其实内心并不完全认同、或者是因为自己当年“缺失”了什么而形成的严苛经验,硬生生套在孩子身上,严格控制他的人生路径,结果会怎样?很可能,孩子最多也就达到咱们现在的水平,甚至精神压力更大、状态更差。把那些“缺失”的模式复制给孩子,或者用上自己都不认同的严苛方法,不仅会限制孩子的发展,更可能带来更糟糕的心理后果。

6. 家长自身的人生困境投射

人生其实挺短的,几十年一晃就过。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比如战争、剧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把眼光拉长点看,五百年、一千年,历史的起起落落、动荡变化才是常态啊。很多在教育上遇到的困扰,根子往往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自己心里还没解开的人生难题——对未来的担忧、对什么是幸福的迷茫、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孩子的期望,真的和“孩子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最终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吗? 作为家长,自己可能因为看得不够远,或者内心有焦虑、有迷茫,不知不觉就把这些情绪和未解的困惑,“投射”到了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