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撕逼,你喜或不喜,撕逼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撕B】的官方解释:原意指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现在也可用来形容双方互相攻击揭短,发生骂战的现象。
从我刚见到这个词到现如今,【撕B】的语义覆盖面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常说的争执,辩论,争吵,似乎都可以用【撕B】来表达。
撕B是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常态,是我们生活主旋律当中不变的间奏曲,有人对撕逼嗤之以鼻,有人又对其乐此不彼。如前段时间郭纲和曹云撕得不可开交,王宝强和马蓉的案子如今还悬而未定,每一个新闻都是网友开撕的发令枪,面对话题,人们像一个个站在起跑线上屏住呼吸的短跑选手,每一声枪响都意味着跑道上争得你死我活,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又能否结束呢?
撕B,带有情绪的争执,没有规则的辩论,没有终止的争吵。
撕B是个网络新词,但【撕B】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从小就会和人发生无数的争辩,其中许多似乎就可以用撕B来概括。争执,辩论,争吵和撕B之间都是有区别的,正是因为这些区别的存在,撕B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那些词。撕B是带有情绪的争执,即脱离了仅仅争个孰是孰非的争执,随着情绪的外漏,撕B会渐渐转变成情绪的宣泄与摩擦。
说到带有情绪的争执,就不得不提到网络。我回想起了自己如何屁颠屁颠地在贴吧和人聊得不亦乐乎,又在某一日怒不可遏的删除了我在贴吧的所有发言记录。我又回想起了如何屁颠屁颠地在知乎和人讨论关心的问题,分享经验,又在某一日怒不可遏地删除了我在知乎的一切回答。
因为撕B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他人的不当言论会引起我的不当情绪,而本身我对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又无能为力,每每我选择撤出很多网络平台的行为看似幼稚冲动不懂事,但是对于不喜欢撕B的人来说,远离喧嚣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么?
撕B是没有规则的辩论。我们经常说,辩论要公平,公正,公开,所以就要有评委,评委还要讲道理,参加的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然而日常中的辩论,永远都不是这样的。记得在大学时候参加辩论队,打辩论赛。对于有的人来说,辩论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辩论更像是争辩欲望的发泄地,很多时候人们的观点更像是【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我的观点之前,在座的都是垃圾】的状态。准备辩论赛的时候,有过一个小锻炼方法,这也是别人教我的,就是双手互搏术。一个人同时站在正方和反方的立场上,对一个辩题自己进行辩论,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有撕B综合征的群体来讲,这个恐怕就很难完成了。
记得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个问题是和汉字【俺】相关的,我顺手把知道的信息回复了,希望能够提到帮助。但是因为我的回答涉及了满语,便引来了其他回答者(抱有主观民族情绪、歧视的人)的不满,那个回答者还叫了很多他的熟人在我的答案下面冷嘲热讽,本来回答问题是希望自己的思路能给人提供帮助,但当你看到这么一帮披着学生外衣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时,内心又何止愤怒。
后来有人和我说,知乎这地方,你得学会迎合大众啊。得学会说网络黑话,你都不注重这些,那怎么让大众喜欢你?这样看来实际上知乎在一定程度上,和直播是很相似的,核心都是迎合大众,成为一代网红。
撕B是没有终止的争吵。辩论赛进行的时候,随着一声终止铃响起,所有辩手的心里都会松一口气。但撕B没有这个终止符,而且往往一场撕B就像南美洲某个森林的蝴蝶,卷起的漩涡让越来越多的人参入其中,敌我双方,难分难解。过程中还不乏大量吃瓜群众搬着小板凳坐等看好戏的,人越来越多,远处的观众甚至难以捕捉舞台中心的精彩表演。
前几天陪女朋友逛街,走了很远,她说累了,去喝贡茶吧。喝茶嘛,不错。我们就进去了。店里放着嘈杂的音乐,店员肆无忌惮地说着话,即使是对客人说的尊敬语,配合他们的语气听起来也让人心烦意乱。我讯速地喝完了手里的茶,和她说,我们走吧,我想去安静的地方喝茶。
纷繁的争吵让人身心疲惫,网友日复一日的谩骂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常态。很多时候我自己便似乎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自己的身份愈来愈多,纵然脱身网络,人情关系里的撕B也总是在所难免,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种事儿说的再坦然,我也没有变得像个斗士一样地坦然面对的想法。
如果说认真你就输了,那很多时候难道不是,与人撕B,便是输了么?
更多精彩文章: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霖文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