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主题为《做一名爱读书的科学老师》的每月研修,对科学教师的阅读书目及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校虽然一直在力推阅读,但是科学老师的专业书籍并没有推荐,我也是根据自己平时的喜好,买了一些如《道德经》《论语》《孟子》《苏东坡传》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于科学老师需要阅读的书并不了解,也并不清楚推荐哪些科学的课外书给学生看,从这一点来看,还是挺不称职的。
王伟文老师的分享,《做一名爱读书的科学老师——兼谈《科学史与教育》》,在分享中,王老师提到教师二次发展曲线,第一次发展、高原期、第二次发展,他提到怎样走向二次发展?阅读和科研来促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提到《科学史与教育》一书中的例子,《电和磁》一课中,常常描述奥斯特无意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其实奥斯特前后历时十三年之久寻求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在奔向终点的途中充满了重重阻碍与曲折。奥斯特最初的实验“效果不是非常显眼”,所以才导致奥斯特又花了三个多月,对实验进行反复改进,才将发现公诸于众。
通过这样的表述,学生对科学家的严谨的态度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陈熊峰老师《走进科学阅读》的分享中,提到我想专业发展,应该读什么书?这里他提到科学老师可以尝试啃下一两本难读的书;要读经典,帮助自己进行大的理论框架建设;也要读新书,了解最新科学前沿研究,作为对理论框架的补充。
作为一名渴望专业成长的一线老师,需要从《课标》出发,反复阅读。《科学》教学内容的丰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补上专业“好多”课。他在分享中推荐了《大众天文学》来补充宇宙单元的空白。在讲到进化论时,他推荐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他提到生物只基因不断制造和传播自己的一个工具而矣,基因才是自然选择和自我利益实现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生物。《其实你不懂进化论》一书中提到,原来进化论也在不断进化。
陈老师提到老师总是用“昨天”的知识教“明天”的学生。这话挺扎心,但也是事实,如果老师安于现状没有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听完两位老师的分享,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做为一名科学老师,怎么进行科学学科的阅读,我果断下单了他们介绍的几本书,期望通过阅读,让专业知识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