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十日谈》有这样一则故事:一男子老婆死了,便带着儿子上山隐居,与世隔绝;儿子长到十八岁,首次跟着他下山进城;一路上牛啊,马啊,前所未见,问个不停。突然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孩子忙问是什么东西,父亲说:“孩子啊,快低下头别看,这是坏东西,名叫‘傻鹅’。”晚上到家,父亲询问儿子出门的印象,儿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说“父亲,求您给我一只‘傻鹅’吧。”
无独有偶,清代袁枚《续新齐谐》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从不一下山。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马也……鸡犬也。”沙弥唯唯。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
这两则故事里的父亲和师傅,或许吃过女人的亏而有此偏见之谈,不过若站在孩子或小沙弥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情感上喜欢的,理智上往往要贬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