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下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对应的是经济学十大原理里面的“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平衡取舍”。 原理的含义,就是如果希望更多的人有活干,那么,通货膨胀就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喜欢温和通胀的原因。听上去很有情怀。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政府对经济最有效的短期干预,就是货币注入。这种注入会刺激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而需求增加会提升物价,并且刺激企业加大产能,从而雇佣更多的人,这样就增加了就业。
这个逻辑,来自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给出的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就是政府向市场注入货币,刺激需求,从而带动就业。
先不说这个办法的后遗症,纯粹的理论分析,这种办法要奏效,需要三个条件:
1. 无限货币,也就是说,货币是可以被政府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像凯恩斯的《货币就业与利息通论》里说的“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无法生产”。用句大白话说,就是政府要有钱可以注入。金本位货币是不支持这种注入的。
2. 货币被注入到实体经济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或者说,注入到物品和劳务的生产中。
3. 需求和就业之间,成正比关系。或者说,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就需要更多工人。并且对人需要的增长足够。
先不说这个办法的后遗症,这三个条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先说第一点。
金本位下,货币是有限的,货币量受到自然界的制约。政府就算想生产货币,也生产不出来。马克思定义的货币,就是有限货币。但是有限货币有其历史局限,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的经济情况。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里,打破了纸币和贵金属含量挂钩的原则,让货币从有限货币转向了无限货币,也因此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但是,在没有锚的情况下,这种转化,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很可能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再说第二点。
上一个视频曾经说过,注入的货币如果只是进入了虚拟经济,那么,它就没办法转化成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样就没有办法刺激投资,逻辑链断了,就业问题自然没办法解决。现实中,最好的证明就是安倍经济学。
更糟糕的是,无限货币情况下,注入的货币基本上只会进入虚拟经济,因为虚拟经济来钱快,赚得多。
再说第三点。
即使资金转换成了实体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投资增长和就业增加这两个参数,正相关的比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起码在制造业层面是这个情况。举个例子华为的煤矿解决方案,一旦全面推广,一个煤矿里面用不了几个人。中国可是有8000多个煤矿!
当前就业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工作岗位的绝对的不足。这可能才是经济学理论界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就业理论需要一次新的革命。
总结下来,通货膨胀是否可以一定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即使是短期),也是存在疑问的。而且,通货膨胀绝对不是一个好东西,即使是温和的通货膨胀。
因为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对过去的收入再次收税。通货膨胀条件下,把货币变成资产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最后的均衡,就是把有能力买资产的那些人,会阶层跃迁,成为富人;而没有这么做,或者没有条件这么做的人,就会阶层降级,成为只能够勉强活下去的穷人。通货膨胀就是这样把中产消灭,贫富差距就是这样变大的。
所以。这条原理的正确性不说,我个人肯定是不喜欢它的。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评判,到这一期为止,算是完成了。
之所以做这些评判,是希望经济学能够真正的成为科学。但建立在这些原理之上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相比起自然科学,说实话,很难说是科学的。
对这些原理的评判,都是从《规则论》的角度来做的。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希望尝试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下,经济学应该往哪里走。因为现在的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它的天花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名词越来越多,但思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学,在基础假定,基本定义,基本原理层面出了问题;如果不在这些方面做出革命性的变化,那么,经济学不会有发展。
也许这些评判也都是错的,但既然前面已经没有路,试错就成为了必须。尝试本身,就是价值。
而之所以用“评判”而不是“批判”,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这是对前人知识的必须的尊重;
其次,评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倒对方,而是为了找到继续向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