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是除法的本质,而“同样多”又是“平均分”的最显著特征。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份同样多;并在动手操作后上升为直观图示表达,并能够在不动手的情况下想象出分的过程与结果(数量较少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把分的过程用语言表述,这一点是比较难以达到的,大多数学生会分,不会表达。这除了是语言表达的因素,更是对平均分本质理解不够,大部分孩子都停留在“同样多”的形式结果感知上,缺乏对分的过程的感知与感悟。
教学反思:一、把6个物体分成3分,全班出现了千篇一律的2、2、2形式,难道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分成”就是“平均分”?没有出现1、2、3和1、1、4形式,那只有教师出示这两种情况,然后分析这三种分法的异同,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多少感觉到有些牵强。是不是学生已真正理解“平均分”了呢?
二、学生对分的过程很随意,没有形成数学中的严谨意识。例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我发现有学生是分成3/3/3/3的,“嗯”,他马上把其中的一个3根分给其他三份,这说明在他们脑海中没有形成总数、份数,每份数概念,只是一味的追求“同样多”。这反映出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控不到位,没有给孩子形成这几个概念的机会,争取在“包含除”这节内容中加强。
三、等分法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采用包含分法,一次到位,这中间是有一段思维过程——除法的认识和计算过程;例如把10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他们都是一次性的在第一个盘中画5个,再在第二盘中画5个,这其实已经有10/2=5这个思维过程了,或者是二( )一十的思维过程。这也许是给出数量太少的缘故,明天用数量和份数比较大的试试,当不能直接计算结果,是否会一个一个,2个2个分,值得尝试。
四、语言表述就更差强人意了,会画会说结果,要让其把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对于少部分孩子太难了,这也引起对自己的教学深思,也对当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孩子想、会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大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