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东北,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沿松花江而行,分布着许多小小的县城。这里最早是女真族的领地,后来蒙古人在此游牧生活200多年。明末清初才有人开始居住,真正兴盛起来,还是在清朝末年,得益于移民戍边、开放蒙荒,闯关东而来的先民在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
无论是移民而来,还是闯关东而来,人们到此都已是两手空空,饥寒交迫。只有见到了黑黑的、流着油的土地,人们的脸上才露出了希望的笑容。一群饥饿的汉子,拿起了弯钩犁,铲掉荒芜的草、豁开黑黑的土、洒下颗颗种子,便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此,这里便成了玉米的海洋,地球的北纬45度线上就多了一条长长的玉米带。东北的老玉米由此而来!
正是这株老玉米,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东北人。为何老玉米有此担当啊,因为只有老玉米才能解决“人吃马喂烧”的所有问题。玉米当主食,秸秆做牲畜的饲料。玉米的秸秆量大,还可以做烧柴。因此,可以说东北人与老玉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世代东北人的脑子里便打下了深深的玉米烙印,结下了浓浓的玉米情结!
我的小时候几乎天天吃玉米,玉米的吃法也是好多。烧玉米、烤玉米、烀玉米;玉米饼、玉米粥、玉米饺子,最有趣是爆米花。玉米面与黏米面混合就成了年糕、粘豆包。
六十年代前后的这几代人,可以说都是吃玉米长大的。记得是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也在闹饥荒,鼓励多打粮。勤劳勇敢而又肯于奉献的东北人,靠着老玉米不知为国家做出了多少的贡献,得到了国家多少的奖励。然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老玉米却失去了美丽、荣耀的光环。调结构、压面积、增效益。一时“老玉米”成了累赘,谁提“老玉米”就是思想的不解放、观念的不更新。人们经历了因玉米而生、而兴、而荣,也经历了因玉米而穷、而愁、而辱。
那么,老玉米就没有出路了吗?不是的。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鲜食玉米系列品种的引进,今天的老玉米又换发了生机与活力,以富含粗纤维、谷氨酸、多种维生素和活性水等营养而风靡全球,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人们又迎来了因玉米而兴的大好局面。
大家也许有所不知,关于老玉米,还大有来头啊。玉米原产地是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辗转流传至欧洲和中亚。明朝嘉靖年间,据说才由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来中国。由于物以稀者为贵,它最初是皇帝的专利品,故有“御麦”之称、后来才称为“玉米”。开始在华北一带种植,后来传到东北种植。清代以后,才推广到南方。
近年来,大庆老街基公司围绕鲜食玉米作文章,引进了黑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好多新品种,闯出了一条黄金产业发展之路。世世代代的玉米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实现了靠老玉米发家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