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辛弃疾只是南宋豪放派的词人,很可能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真实的辛弃疾却是一个武艺高强的虎胆将军。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21岁,在北方金军统治区带领2千人起义,成为了著名抗金将领。后来辛弃疾又参加了耿京义军。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劝说耿京奉表归宋,得到耿京的首肯后,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与另一起义领袖贾瑞同去行在建康与南宋朝廷联络。
1162年,辛弃疾带领数人,风尘仆仆地渡过长江,到达建康。进城的当天,他们就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得到刚从临安来建康巡幸的皇帝赵构的接见。辛弃疾向赵构不吭不卑的报告了北方的战事、耿京军队的实际情况,并表达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赵构十分意外,又非常高兴,当即授予耿京“检校少保”的衔位,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给辛弃疾等人也分别授予官衔。
辛弃疾圆满完成了耿京嘱托的任务,结果当辛弃疾带着朝廷的承诺回到义军部队时得知叛将张安国已经把耿京杀了,带人投降了金军,原有的二十万士兵也或死、或逃、或散、或降,所剩无几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他和海州的将士一起商量准备找回场子,于是带领五十骑去济州找张安国。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此时的张安国正在州府帐营中与金将酣饮,为投降金军、被任济州知府而弹冠相庆,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一把抓起张安国,撂上马背,绳捆索缚,在场的金军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辛弃疾就已疾奔而出。等叛军反应过来,立马把辛弃疾围了起来。但是辛弃疾是一个虎胆将军,武艺高强,冲锋陷阵,杀敌不眨眼。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都跟着我走吧!”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而手足无措的金将不敢追赶,只慌忙将大营的5万士兵聚集起来,准备应对10万大宋军队,可等到天亮都没有动静,才知上当。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带50人就敢冲击5万大营,还把人捆出来,不得不说找个人很勇武,可见他的词里面的“沙场秋点兵”绝不是吹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