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
事实是,人很难做出真正符合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心意上的还是能力上的。
一般来说做选择时,我们通常会假想一个自己,再模拟那个自己在每个情景下的感受。看起来很合理是不?可问题就在这里。第一,人接受的信息有限,再加之同样一个情景不同人感受不同,所以模拟出来的情景会有偏差。不过这误差不算大,你只是模拟大体情景的话搜集足够多信息便可——公务员会有官场博弈,项目经理经常和技术员掐架,医生才上任忙得要死。这些大致定论当然有特例,不过可以忽略,太少了,毕竟没有涉及细节——比如医生忙,是开方子忙,还是做手术忙?这就得需要更多信息了。
最主要最主要的偏差还是来源于模拟自己。我们做一些心理小测验时,做出的选择经常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你希望的自己”做出的选择。面临人生岔路口是亦是如此。高考志愿让你选设计和化学,你选了前者。可你读了之后发现自己没啥艺术细胞还是化学好。单身时唾弃那些不够专一的家伙,谈了后惊讶原来自己也没好到哪去。
你认为搞设计的很coool,学理工科的好无聊,感觉自己也蛮有艺术思想——但你可能只是看了点艺术展,没有任何代表你才艺的艺术输出。你单身时自我感动,天天幻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没有任何经历能证明你弱水三千只饮一瓢。
认识自己始终是不简单的,天天坐着思考人生不会有任何进步,空想得出的结论太过脆弱建立在一个又一个对自己的假设:“我很有耐性,而且善于分析问题,嗯,我适合科研”——一定要警惕这种假设,唯有过往的实际经验和他人对你行为的反馈,才是你在客观世界的真实模样。过去学习了一个暑假ps,才可以说你有专注力。周围的人都评价你敏锐细心,才可以说你思维谨密。长期坚持做过志愿者并真正感到快乐,才能说你于帮助他人成就自我。
所以说,多看书多做事呐,答案都是折腾出来的,就算是僧人悟道也得有引导启发。认识自己不是瞪着自己看,而是要与外界积极互动。唯有如此,面对下次选择你会更清楚自己的心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最牛逼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