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能读下去的书似乎只有两种:小说和哲学。
如果是小说,权当放松来看的话,我每天能读很多,但是读完之后又会感到很多空虚,这空虚很多时候不是来自小说内容本身,而是来自自我对小说的评价,比如花费时间看一本玄幻或者修真小说,那我会觉得相当浪费时间,与此同时,空虚感就会莫名袭来,因为在读的时候,可能会身临其境,但是读完之后,好像没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或者即使回忆也那么遥不可及,其结果便是内心的失落。而读一些有深度的小说,如《白鹿原》、《围城》,读的时候,很是感慨作者的水平,那是真真切切的佩服:拥有什么样的才华,才能写出如此的语言,安排如此的情节?但是读完之后,要想对这本书有一个评价,我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好像读完又全部还给了作者,这些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如果说读小说只是为了放松,这些书完全不该读,但是若说为了增长见识,丰富灵魂,按照一贯的已有的评价,读这些书确实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但是我却没有这种高峰体验,这为何?
说到这里,我再说说哲学,对于有名的哲学家,我倒是知道不少,当然这些多数受过些教育的人也大概知道。我记得上大学时就曾有过宏愿,要读一些经典的哲学著作,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黑格尔的《小逻辑》,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萨特、海德格尔、哈耶克、维特根斯坦等等人的著作,而且这些书我都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了,有的还不止借了一次,但是大多数都只翻了其中的几页,就宣告完结,上述著作从没有能认真看完一本,这还是建立在我只能读下去哲学著作的基础之上,当然此处的读下去不代表能读进去。
有时候我在想,我似乎该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比如要读哲学可以去看看乔斯坦的《苏菲的抉择》,或许比看纯粹的哲学要容易的多,如果能看完这些书,再读大部头的哲学,那感觉应该会好很多,于是我大学的时候就这么做了,但是遗憾的是,《苏菲的抉择》我借了好几次,却从未看完过。
我不禁对对自己的读书能力深表怀疑:其实刚开始读大学时,我有个观点,书即使看不懂,看了也总比不看好,因为或许曾经看过的某个东西,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就会从脑海里蹦出来,从而展现读书的价值,然而,我后来自己推翻了这个观点,因为读过的书从来没有在某个我想用的时候跳出来过,所以我又有了第二个观点:我根本不是块读书的料,也就是说智商过低,对于经典书籍无法消化,这或许是我读不进去书的一个潜意识中的阻碍。
得出这样一种观点有种妄自菲薄的感觉,而且等于给自己的未来判了死刑,因为从大学出来之后,所有的学习基本得依靠自己读书,而自己根本不是块读书的料,那哪里还有信心去认真读一本书?
于是我开始挑战这个观点,证明自己能够读书的办法就是读一本好书,然后挖掘出其中的深刻思想,那种只有我能看到的思想,然而这个理想至今未能实现。
理想虽未实现,教训是有的:
1、读书切记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书我连一遍都未读完
3、读书要思考,不是只读书,如何思考也是个问题
4、读书太少是写不出文章的
5、借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即使对自己宣判了死刑,我还是必须读书的,不读,就只能等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