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校:
1.沟通的艺术。
我个人经验是:改掉“先给一颗在再拍一巴掌”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家长来说,他太明白老师的谈话重点都在转折后面,所以沟通无效。长此以往,家长就真的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了。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家长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她问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也并不是不知道孩子具体的状况,他不过是想向老师表达一下她对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关心的,或者是他想知道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进步一点点。此时,我们当头一棒,家长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回家后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家庭其他成员,包括学生。如果一直使用这种沟通方式,家长就会不停地尝试各种方法,以期得到老师的认可。那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沟通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认为,家长会产生一种叫习得性无助感,渐渐放弃和老师沟通,甚至给孩子贴上“啥啥都不行”的标签。其实这是很可怕的,大家想想那个心理学小故事《踢猫效应》。
我的做法:和家长沟通时要对学生表扬表扬再表扬,对家长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我在和梦梦的家长在沟通时探索到的。
梦梦其实就是一位让老师和家长特别费心的孩子。梦梦的母亲也总会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改变。我最开始就是直接陈述事实——这孩子自然让老师头疼。后来我在和梦梦聊天的时候发现母亲的这种恨特不成钢的情绪已经成为梦梦破罐子破摔的理由。我其实是很内疚的,我发现我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这位母亲的努力和付出。后来我主动和家长联系,表扬孩子的有点,然后提出点要求。可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这种沟通方式传递给家长信息是——孩子在关键的方面还是不行,家长努力没有太大作用。
这样之后,梦梦的妈妈就不太喜欢向我了解孩子的情况了,即使我主动找她聊天,她也只是感谢老师对梦梦的耐心等待。“关于她还需要怎么做?”这方面的问题,她就再也不提了。
家长的这态度说明了什么?我否定了家长的付出,我在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就是没做到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这说明了我没有教育智慧,我这样的老师是失败的。
后来的一次见面机会我开始引导她关注梦梦的长处,鼓励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告诉她只要坚持住,孩子是不会错的……
现在,梦梦真的不调皮了,他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我相信有了兴趣,梦梦的成绩就会渐渐有起色的。
2.尊重,理解。
我们的教育能够争取到家长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家长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理想的家校合作的状态。往往总有几个家长的态度让我们无法理解。或许,我们换一种角度就能理解家长的态度了。比如农村的孩子,父母中年,上有看人下有学生,能够一个人负责挣钱养家,一个专职照顾学生学习的分工是偏理想化的。此时我们一味的训斥家长,谁还能听进去我们的苦口婆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