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家有一儿一女,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现在女儿已经上初中,儿子上小学。在我们为数不多的见面中,无论是从他们的口述中,还是其他的各种渠道中,都渗透着他们家两个孩子很优秀的消息。孩子的爷爷奶奶更是逢人便夸耀。
一次我们和孩子的奶奶一同去赶集,她在我们车后座坐着。因为不太熟悉,接触比较少。一路上就不尴不尬地闲说着,没事找找话题,不至于路上过于冷清。
我说:“你们年纪大了,就不要太累了。”
老太太回答说:“我得多挣点钱?”
“有儿有女的,将来你不能做事情了,他们也会管你的啊。”
“不是啊,我要供我孙子孙女上北大清华呢。”
“他们学习可真好啊。”
“那是,我那孙子天天就玩,回家就看动画片,学习成绩依旧每次都前五名。我那孙女在小学也是的,不用学习,成绩都很好。”
“那是真不错。”
后面一路上,老太太一直说着孩子各种聪明的话题。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说:“看人家的孩子多厉害。”
第二天是周末,我见到了那两个孩子,问他们学习成绩怎么样,班级有几个人之类的话题。
男孩说:“我们班级有11个孩子,我年年得奖状。”
女孩说:“我们初中人可没这么少,32个,我上一次考11名。”
这时孩子奶奶昂着头对我们说:“看看,我们家孩子不错吧。”
我们附和着说:“厉害厉害。”
两个孩子刚刚还羞答答不好意思低着头的,听了奶奶的话,如同打了针强心剂,抬起了头来看我们。我心里在想,也许这两个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奶奶通过鼓励的方式,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一些。
就在不久之后,我们带着男孩去了他姑姑家里玩,这里离他们家里不算远,隔着一个村庄。在午饭那会,碰上了来她们家走亲戚的人。
见到男孩就说:“你咋学习那么好?”
我惊奇地转头问她:“你怎么知道孩子学习好的,难不成你们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上学?”
“哪里啊,远着呢。是一次赶集,碰到孩子爸爸领着他,对我们说的。这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考个清华北大啥的不成问题,不像我们家里的娃,没出息就知道玩。”
听了这些话,顿时对孩子所在的学习和村庄的状况感兴趣起来。如果是有这么好的考学条件,我是不是将来该让我的孩子回来。不用清华北大,交大复旦也行啊。回去我找到了他们的村主任问了起来。
“你们村,这些年出了多少重点大学的学生啊?”
“你问这个干吗?”
“我想知道现在农村的教育水平。”
“据我所知,历史以来就没有重点大学的吧,大专倒是有那么几个。”
从村长这里得到了失望的答案,第二天又跑到了他们的小学去一探究竟。在我学校外面晃荡的时候,正值休息时间。看到教室里面的孩子,有坐地上的,坐桌子上的,看起来气氛很活跃。我碰上了几个老师,以将来考虑我孩子教育为由,问起这里的升学质量。
老师们的回答再一次的让我失望了,原来这里都没有考上重点初中的,更别提从这里出去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了。好多孩子都是初中上一半就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了。
到此为止,我已经完全明白,对于这对姐弟俩随随便便考清华北大,不过是爷爷奶奶们的炫耀而已。对于孩子是否该表扬,以及是否要当着孩子的面表扬,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准。
记得之前有看过霍桑效应做过一个测试,他们之前有分两班,一班是优等生,一班是差等生。等年末做学习成绩对比的时候,发现把原本该放优等生班级的同学放到了差等生班级了。而学习成绩并没有他们把两班颠倒了,而受到什么影响。在优等生班级的孩子依旧优秀。
这也就得出结论,原本普通的孩子,在被当成是优等生被关注的时候,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和心里暗示,会让孩子成为那个优秀的人。
这对姐弟现在有了父母爷爷奶奶的表扬,现在就需要他们自己心里暗示自己是否优秀。接下来我会一直关注这对姐弟的状况,也算是对霍桑效应的一个验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