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自公元334年。
这正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羯族人刚建立不久的政权,叫做后赵。
后赵的开国皇帝,叫做石勒,出身微贱,但是才略过人,与汉族士人合作,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330年,正式称帝。
但是称帝三年后就驾崩了。
石勒的太子即位,但是后赵大权,却掌握在太尉石虎的手里。
论关系石虎算是石勒的堂侄,从小在石勒家中长大,善于骑射,早年就跟随石勒征战四方,开疆拓土,但是又性情残忍,游荡无度,不太好管理,石勒后期虽然也有所防范,但是为时已晚。
在这一年11月,石虎自称天王,废黜少帝,随后就连同太后及石勒其他子嗣一并杀死。
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残暴统治。
一方面不停地建台观、建宫室、建阁道,导致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一方面不停地杀、杀、杀。
杀大臣,杀百姓,这都不用提了,对自己儿子也不留情,公元337年,石虎因为不满太子石邃的言行,先废为庶人,随即杀死太子一家及门党二百多人,另立儿子石宣为太子。但是石虎宠爱另一个儿子石韬,结果两子相争,太子石宣先是把石韬杀了,后来石虎知道了实情,又把石宣残忍杀死。
这一家子真是血性十足。
但是,石虎推崇佛教。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开始通过商贸往来逐渐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期,派使臣西行求访佛法,就有了“白马送经”,后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白马寺供奉佛像。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的影响只是停留在少部分上层人士中。
广大民众对佛教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普遍认为佛教只是一种教化胡人的神仙方术。
汉、魏、晋各朝,都皆只许胡僧在都城洛阳立寺庙,禁止汉人百姓出家以事所谓“胡神”。
外来的和尚,其实普遍是不好念经的。
除了夷夏之别,佛教讲的剃发修行、出家绝嗣、脱离尘世,跟汉人的忠孝之道都是有冲突的,而且战乱时期,本就人少,田地抛荒严重,政府也明文规定汉族人不许出家。
但是石虎本就不是汉族。
如何以少数族众统治占人口多数的汉人,是需要考量的重点治国问题。
佛教成为了一个可选择的手段。
一方面正好是外来的神,利于跟前朝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受当时一位高僧的影响。
这位高僧名叫佛图澄。
佛图澄出生于西域龟兹,九岁时在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出家,年轻时游历中亚、克什米尔、天竺等地,后在敦煌住寺多年,78岁时到洛阳传教,他在纷乱的形势中选择了石勒和他的羯族集团。
羯人自中亚迁徙而来,与佛图澄有着同源文化,而且羯人长期以来是匈奴人的奴隶,地位低下,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佛图澄帮助石勒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尊重和信任,史载石勒“有事必谘而后行。”
后来的石虎对佛图澄也是非常尊敬,倚仗为国师,称为“大和尚”,礼遇有加。
相应的,后赵对于民众奉佛也不加禁止,并大建寺庙,给予佛教上层僧侣很高的待遇。当然石虎还有另一个手段,就是前面说的极尽残暴。
曾有人对石虎进言“宜苦役晋人以厌其气”,晋人就是当时在后赵的汉人,这个建议说应当让晋人服艰苦的劳役,以抑制他们的气势,石虎深以为然。
让汉人男子做苦工、服兵役,疲于奔命,大量死亡,还动不动抢劫大量汉人女子囚禁起来,阻止正常的婚嫁生育,以减少汉人的出生率。
于是就有了一个别扭的闭环。
石虎倡导佛教,对抗原有的华夏礼制,抑制汉族人口。
但是又背离佛教教义,暴虐荒淫,肆意杀戮。
民众苦不堪言,却正好有了接纳佛教的诉求,再加上出家僧众可免除徭役、兵役和租税,于是信徒猛增,佛教的影响在广大民众中迅速铺开。
佛教终于得到了普及,却是成功于一条与教义相冲突的路径。
在佛图澄在世最后的几年里,在寺院深居简出,不再见人。
据说石虎有一次来寺里问佛法,佛图澄只简单的回了一句:佛法不杀!
这一句不杀,是需要多少的杀戮来悟。
这又是多么痛的领悟。
《黑神话悟空》第一章的结尾动画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黑熊精问:“出家人尘缘已断,金海尽干,长老为何偏偏放不下一件衣裳?”观音答:“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
感觉石虎微微一笑:
“若我没有挥动手中的刀,众生又怎知佛法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