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求类型和用例,以下内容是上课所讲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内容,以便后期的回顾。
一,需求
需求是一个项目必须具有的功能和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它是软件项目的主要挑战之一,据调查37%的软件问题是由需求导致的,一个软件开发的功能中30%的功能几乎没怎么用过,19%的功能很少用,只用%7的功能一直在用,其他的功能则是有时在用或经常用。这种发现,给我们软件开发带来了启发,以前传统的瀑布模型是将整个需求分析完之后再开发,而现在则是先解决主要矛盾,进行迭代开发,将用户一直会使用的需求中的7%先开发完。
需求类型(FURPS+):
- 功能性(Funcational)
如安全,功能,特征。 - 可用性(Usability)
对用户来说,高效,易学,好用。 - 可靠性(Reliability)
系统提供服务的稳定性。 - 性能(Performance)
响应时间,资源的使用率 - 可支持性(Supportability)
可维护的,可配置,可国际化 - 辅助需求(+)
资源,语言,硬件的限制等辅助需求。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哪些方式来分析需求了?
首先,我们讨论的需求是系统需求,它主要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对于功能性需求,一般使用用例模型,而非功能性需求使用补充说明的方式。
二,用例
用例的几种定义:
- 站在用户角度定义软件系统的外部特征。
- 可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可执行的某种行为。
- 用例是一种把现实世界的需求捕获下来的方法。
- 就是一组相关的成功和失败场景(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一系列特定的活动和交换,也称用例实例)集合,用来描述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实现其目标。
总之,就是从用户的角度(系统的外部)观察到得系统的行为(使用系统的过程或和系统交互的过程)
用例特征:
用例都是相对独立的。这就是说,它不需要与其他用例交互就可以独自完成参与者的目的。也就是从功能上来说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一个用例从本质上说,体现了参与者的愿望,不能完整表达参与者愿望的不能称为用例。比如说,创建项目这是一个用例,但是在创建项目的过程中有选择分类这个步骤,那么选择分类就不能称为一个用例,因为如果不创建项目,是不需要选择分类的。选择分类只是创建项目的一个步骤,不创建项目,选择分类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选择分类不能单独存在,不具备相对独立性,所以不是一个用例。
第二 用例的执行结果对参与者来说是可观测的和有意义的。比如,后台有个日志记录程序,专门记录指定模块的操作日志,虽然它是个系统必须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在需求阶段却不应该作为用例出现。因为这只是一个后台程序,对参与者来说,是不可观测的,它只是一个系统需求在补充规约中定义,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用例。又比如说,取钱是一个用例,但是输入密码却不是,很好理解,因为单纯输入密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一个人专门去输入密码,而不进行任何业务操作。
第三 任何用例必须有一个参与者执行。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应该自动启动,也不应该主动启动另外一个用例。如果你画出的用例模型中发现某个用例没有参与者,这时你就应该注意了,好好检查下用例的识别是否有问题。可以根据用例的这些基本特征来识别。
第四 用例必然是以动宾短语形式出现的。比如录入报表数据这是一个用例,但是录入和报表单独都不是一个用例,因为用例都是参与者可以执行的,参与者能执行录入吗?没有录入的对象显然不行,同样只有报表数据,也不是一个用例,因为参与者不知道要对报表数据做什么,打印报表数据,还是录入报表数据,还是统计报表数据,不清楚。其实这个特征对用例识别时很有帮助的。而且,要记住,用例的名称要严格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命名,有这样的经历,有的需求分析员,他对用例的识别时正确的,但是他命名不标准,常用统计,记录这些单独的动词命名用例,虽然意思他自己明白,但是别人不一定可以看明白,对看文档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业务用例与系统用例的区别:
业务用例就是要完成的业务,系统用例是系统要做的事情,在业务用例模型中,业务角色代表企业外的角色,业务员工代表企业内的角色。例如对于商店来说顾客就是它的业务角色,而售货员就是它的业务员工。
业务用例是用例思想的延续,只是改变了使用场合。用例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定义“软件系统”需求。而业务用例不研究“软件系统”需求,它更关心一个“业务组织”对外提供哪些服务。如住房公积金中心是一个业务组织,你或许就是一个业务参与者(如果你准备向住房公积金贷款)。那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就是一个业务用例。这个业务用例会描述什么呢?它会描述类似如下内容(由于内容复杂仅作示意):
- 职工准备相关资料去住房公积金中心办理货款。业务用例开始。
- 职工向中心提交准备贷款的相关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初审。
- 若审核通过,职工准备办理抵押合同,中心工作人员委托担保公司与职工签订抵押合同。
- 担保办理完成后,职工与中心签订理借款合同,中心工作人员要求职工办理银行卡并提供卡号。
- 借款合同签订后,中心工作人员要求贷款合同必须办理公证,职工与中心一道办理公证。
- 职工办理完公证后,中心发放贷款。业务用例结束。
可见,此处的业务用例描述的是业务参与者(职工)如何使用业务组织(中心)提供的服务的过程。因此业务用例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它以业务组织外部业务参与者的角度定义业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当然业务用例还包括一些内部流程,它可能不是由业务参与者启动的,如采购流程等。因此,业务用例只是使用了用例的思想和形式而已,研究的主题是完全不同的。用例研究软件系统,借助用例定义软件系统需求。而业务用例研究一个目标组织,借助业务用例定义目标组织应该具有哪些业务流程,以及这些流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用例与功能的区别:
功能的特点:
- 功能是脱离使用者愿望存在的
- 功能是孤立的--只要按下开关就亮灯
- 如果非用从功能的角度解释用例,那么用例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完成一个特定目标的“功能”的组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些“功能”体现不同的组合方式
两种常见的误区:
- 用例就是功能点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技术人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功能点是站在软件开发的角度来说的,而用例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的。获取用例是领域专家干的活,而最后的功能实现是技术专家干的活,不同的角色。所以获取用例的关键就是要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
怎么获得用例?首先确定位于系统边界之外的主角是谁?他的期望和目的是什么?这个期望和回报要求在系统之内。所以,用例是帮助确定系统边界的一个好方法。用例也是获取需求的一个方法。 - 用例和步骤混淆
举例来说,用户输入密码,要有密码错误提示,并且三次错误自动锁定用户,最后登录成功。“输入密码”是一个步骤,不是用例。整个过程是一个用例:“用户登录”。中间步骤和场景可以有很多。比如输入密码是一个步骤;“要有密码错误提示”这是一个业务需求,不是用例;“并且三次错误自动锁定用户”这是一个业务需求,也不是用例。
用例的特征:有目的,有用户期望,有回报预期。当结果不可定义或不清晰时不能用Use Cases,意思是如果目标成功或目标失败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就不是一个用例。举例来说,用户输入密码,这是不是一个用例?用户输入密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输入密码吗?不是的,是为了登录系统,所以,用户登录是一个用例。